“十二五”期间,各地产业发展主要在推动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各地制造业指标完成情况看,尽管“十二五”规划中反映创新能力、结构优化和资源环境的指标完成情况普遍较好,但工业经济总体上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以上海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23.9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473.09亿元,下降2.2%。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178.57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其中,只有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产值实现增长6.8%,其他产业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依然任重道远。福睿智库在对国际城市制造业发展规律、各地制造业发展现状、发展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后,针对制造业升级提出了四条主要升级路径,相关思路可供各地城市政府借鉴。
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建设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强辐射能力。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建立生产服务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地服务配套设施和能力建设,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路径一:购买者驱动的制造业升级路径。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为代表的一些行业,就可以通过品牌消费市场地建立,使自主品牌经销商和制造商可以加快进入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的核心环节。等条件成熟并形成规模以后就可以逐渐将不具备比较优势地价值环节重新配置给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区进行生产,实现“制造三角”。
路径二:生产者驱动的制造业升级路径。成套装备制造等技术含量高、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就可以在生产者驱动下进行升级。生产者先在全球市场上通过投资组织商品地生产与销售,最终形成生产者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网络体系。
路径三:多主体驱动的制造业升级路径。汽车、石化等优势行业就属于多主体驱动型产业,对于这些产业我们需要增加产品功能,提高产品价值、生产效率、产品质量, 实行产品地更新换代,据此来巩固市场地位,形成产品差异化优势,保证其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地位。
路径一:同一产品分工链上的升级。上海制造企业尤其是成套设备制造企业很大一部分是接单加工生产,这样销售渠道被牢牢控制在外方接单人手中,上海制造业企业要努力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从商品流通中获取较高的利润,提升制造业在销售环节的竞争力。
路径二:同一产业内产品结构的升级。对于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这些污染与高能耗的行业, 要施行循环经济策略, 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升级。在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地同时,要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持续进高行技术改造,重整工艺流程系统,降低产品成本,提升投入产出效率。
路径三: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间的升级。不仅要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应向技术密集的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及各产业的高端拓展。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
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钢铁、化工、机械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
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抓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
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政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
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
(本文为福睿智库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