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形势与背景分析
1、国家及上海的改革环境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大数据”、“新常态”、“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新概念的提出与推进,将对全行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上海也在着力推进改革发展进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世界最大城市群首位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城市定位的提出,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框架。
2、国家及上海的政策支撑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务院等部门发布了各种关于文化、旅游、互联网等若干政策、纲要及规划(见表1,表2)。同时上海市政府、市旅游局、市文广局、市文物局等部门相继通过“十二五”专项规划对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进行规划与扶持。
表1 文旅产业融合政策一览表
时间 | 牵涉部门 或会议 | 相关文件或意见 | 相关内容 |
2009.7 | 国务院 |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 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 |
2009.9 | 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 | 《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 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 |
2009.12 | 国务院 |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 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以大型国际展会、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 |
2011.10 | 十七届六中全会 |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加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 |
2014.8 | 国务院 |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 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规范整合会展活动,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 |
表2 旅游信息化发展政策一览表
时间 | 牵涉部门 | 相关文件或意见 | 相关内容 |
2006.2 | 国务院 |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 重点研究开发金融、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
2009.12 | 国务院 |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 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与网上支付,提升城市与景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
2013.6 | 国家旅游局 |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 | 确定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和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 |
2011.7 | 国家旅游局 | 提出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基本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 | |
2014年 | 国家旅游局 | 全国旅游主题年确定为“中国智慧旅游年”,引导智慧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尤其要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方面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和整合。 |
3、互联网发展的普及力度
随着Wi-Fi覆盖率的提升、手机及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3G的成熟都为网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上网环境。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见图1)。巨大的网民规模,同时加上互联网互动性、分享性、便捷性等特征,使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联合成为必然趋势。
图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资料来源:《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二、上海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上海缺乏自然资源,更加注重文化创意、遗产遗迹、文博产业等方面的挖掘与创新,文旅产业发展较为成熟(见表3)。但面临河南、陕西、北京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遗产遗迹丰富地区发展文旅产业的威胁与挑战。因此,如何抢抓机遇、敢于突破,就成为上海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任务。
表3 上海文旅产业融合类型及案例
融合类型 | 融合领域 | 上海案例 |
文化遗产+旅游 | 历史人文遗迹、民俗节庆活动与旅游产业融合 | 衡山路—复兴路、豫园、外滩、上海玫瑰婚典、上海新天地 |
文化创意+旅游 | 手工艺坊、创意雕塑、旅游纪念品与旅游产业 | 上海田子坊、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旅游纪念品商店 |
主题产业+旅游 | 主题公园、主题酒店、主题餐厅等与旅游产业融合 | 上海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海欢乐谷 |
影视传媒+旅游 | 影视基地、影视作品与旅游的融合 | 上海车墩影视基地
|
节事会展+旅游 | 节庆、赛事、会展等与旅游 | 上海F1大奖赛、上海网球大师赛 |
娱乐演义+旅游 | 娱乐演出、文艺汇演与旅游的融合 | 上海时空之旅 |
文化休闲+旅游 | 文化场馆、文博场馆等与旅游的融合 | 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馆等 |
三、“互联网+”模式对上海文旅产业的影响
1、管理层面:促进文旅资源开发保护与文旅产业模式优化
——开发保护并重。通过网上门票预约,将极大地促进上海遗产遗迹的保护性开发(例如:衡复地区的老房子)。
——实时动态监管。对博物馆、文物馆、美术馆等场馆实行全天候动态监管,能够确保场馆安全。
——倒逼发展模式。互联网作为线上消费,需要强有力的线下支撑,而文旅产品的有效消费则需要强有力的线上营销。携程、途牛、去哪儿网等在线旅游企业的出现,倒逼传统旅游产业进行改革,同时加速了与互联网企业的联合,互联网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将极大地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服务层面:促使文旅产业服务内容智能与服务水平提升
——智能休闲服务。将互联网电子产品运用到上海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休闲业中,通过电子触摸屏、信息共享空间、智能导览解说系统等能有效促进上海文博场馆的电子解说系统功能提升、有效提升消费者电子阅读新体验。
——服务信息反馈。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投诉、旅游意见等信息反馈,能够实现对上海文旅产业服务水平提升、管理模式改进以及业务内容的设计创新。
3、营销层面:强效塑造城市形象并极速推介城市品牌
——信息共享推介城市品牌。信息传播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而微博、微信、旅游APP等互动共享平台与软件的建立,能够有效挖掘上海城市文化内涵,宣传上海城市文化品牌,赢取网络口碑效应。在线交易作为互联网功能之一,在方便游客在网上购买纪念品、土特产品的同时,对宣传城市品牌也具有重要作用。
4、产品层面:互联网信息注入使得上海文旅产业日渐丰富
——夜色旅游产品。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融入旅游产业,对于丰富文旅产品、更新文旅业态具有重要作用。夜游产品是上海都市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5D灯光秀视觉体验就是互联网高科技与上海文旅产业融合的表现。
——科普旅游产品。2014年暑期79%的出游人中,亲子游和同学共同出游占了主流。面对逐步探索中小学生春假的政策,加上学生群体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注入使得其人气更旺。
——主题演艺产品。上海时空之旅、迪士尼等旅游演艺与主题公园中声乐、光影、电气等高科技运用,会极大地丰富文旅产业内涵。
5、社会层面:提供创新创业发展新兴机遇
——延展产业链条。互联网与文旅产业的融合,不仅能拉长产业链,解决当地居民就业,更符合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题。上海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网上销售,都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机遇。
四、“互联网+”背景下上海文旅产业的趋势分析
1、“互联网+文旅产业”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更加优化
互联网与文旅产业的碰撞、磨合与融合,必将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互联网强大的共享功能使得文旅产品能及时宣传营销出去,所以上海文旅产业发展将更注重互联网的网上营销功能,深化线上线下商业模式。
2、互联网信息科技因素将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占比逐渐增大
5D灯光秀、4D电影、虚拟过山车等文旅产业活动体验中声、光、电的综合运用使得文旅产品业态日渐丰富,能够使游客的体验得到综合提升,预示着文旅产业未来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因素将逐步增大。
3、上海文旅产业从静态展示向动态呈现与互动体验转变加快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上海文旅产业的注入,使得文旅场馆解说系统、活动项目更人性化、个性化与体验性,将逐步加快上海文旅产业从单一的、静态的展示向动态呈现与互动体验的转变步伐。
五、“互联网+”背景下上海文旅产业的发展战略
1、畅通机制,加强互联网与文旅产业融合的顶层设计
建立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平台、跨企业的组织机构,突破产业政策管制、产业管理管制等障碍,完善跨界治理机制,加强互联网与文旅产业之间的互补协作,加大投资力度,强化政策引导,保证机制畅通运行。
2、先行先试,着力打造科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示范区
借助科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诸如徐汇滨江“东方梦工厂”的科技文创基地,探索发展模式,通过树立典型引领促使文旅产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典范。
3、加强联合,促进文旅集团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
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204.6亿元,同比增长29%。而上海的旅行社业、文博产业较为发达,因此加快旅行社业、尤其是在线旅行社与文旅集团的合作,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战略定位之一。
4、深化研究,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产品设计
互联网信息能够提供海量数据,通过互联网信息系统能够监测游客流量、进行游记和评论分析,从而洞察游客行为,了解游客所需,以便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旅游服务,为战略层、管理层与执行层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5、加大投入,加快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速度
加快城市无线工程建设,同时加大网络安全监管,优化无线上网与支付环境、建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互联网旅游服务与消费环境。
(本文为福睿智库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