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级政府在紧锣密鼓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如何在新常态时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并且在转型升级的同时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已经成为此次“十三五”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很多县域城市曾大力提倡淘汰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成效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新业态和新模式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的作用,并且县域经济的特征也决定了要求大项目大投入、科技创新难度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因此,对于大部分县域经济而言,利用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上海较早提出通过“四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经济来实现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在“四新”经济发展上可圈可点,近期还发布了《2015年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本期《福睿研究》将重点介绍“四新”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上海发展“四新”经济的主要做法,为全国其它地区的地方政府特别是县域城市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参考。
一、十三五期间“四新”经济发展两大趋势
一是“四新经济”从注重在技术环节创新,转向注重以新业态、新模式来放大技术创新的效应。过去往往将创新理解为技术领域的创新,但从实际看,仅以技术直接推动产业发展的空间在减少(而且对于县域经济而言,技术能否市场化也存在较多的不确定),而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生产组织模式、交易结算方式、物流运输模式、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却正在带来几何级数的增长,特别是那些跨产业领域、跨产业链环节的革命性新业态和新模式,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和效应是惊人的。
二是“四新”经济具有动态变化、互相渗透、跨界融合、需求主导、人才驱动、轻资产、重软环境等特征,既体现新兴领域发展的前沿趋势,也包含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上海为了积极推动“四新经济”发展,确立了“从制造到智造”、“制造服务融合”、“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导向,以“互联网+”为主线,更新抓手型领域,2015年又新增创意经济、工业物联网、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的热点领域。在这些热点领域中,以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平台经济等为代表性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全年服务贸易总额1753.9亿美元。
二、推动“四新”经济发展的举措
第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优化“四新”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一是发挥政府的前瞻引导和社会资本的推进作用,探索促进基础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二是聚焦重点领域,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吸引一批“四新”企业集聚;三是加强创新生态的培育。“四新经济”发展得最好的硅谷有发达的风险投资与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印度的班加罗尔营建创新活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这些全球典型的科创中心从知识产权保护、塑造宜居环境、鼓励创新创业、打造创新文化都形成了特色鲜明,符合主导产业创新发展规律的生态环境,从而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资源的加速集聚。
第二,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对“四新”企业的服务与扶持。一是建设孵化平台,由政府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的“四新”示范基地。二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创业人员和初创企业所提供有关法律、投融资、技术、人才引进、企业管理、政策与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打造从创业项目植入到发展、成长的全过程服务体系。三是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在行业自律、第三方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形成、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经济结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局面。四是政府要积极转变公共服务和行业管理方式。探索将“四新”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促进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转型,鼓励政府部门带头采购云计算等较成熟的“四新”产品及服务。
第三,建设具有创新活力的人才体系,注重跨界、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国际人才服务通道,积极引进国际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依托自贸区对人才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形成中高端人才国际流动的快速通道;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利用当地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汇集优势,加强“四新”高技能人才储备;并加大对“四新“人才的资金扶持力度。
第四,创新空间利用规划,突破资源配置瓶颈。我国东部沿海各地已经或即将面临的最大资源瓶颈是土地。四新经济的发展一要依托工业园区、大学园区、文化创意基地、科技孵化基地、商圈楼宇发展众创空间;二要在发展“四新经济”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探索建设集约型创新基地,对原有空间载体进行转型提升,实现产城在空间形态和功能上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