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纽约硅巷模式的研究,总结全球城市在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的大趋势下,利用自身资本、人才、政策的高度集聚优势,打造城市创新中心的经验和启示。为国内上海、北京等全球城市从资本控制型转变为创新中心型的发展思路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硅巷模式简介
硅巷位于纽约曼哈顿,是一个无边界的高科技园区。它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群,已成为纽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被誉为继硅谷之后美国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中心地带。
硅巷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科技股泡沫后,现已成为超过500家初创企业的聚集地。硅巷所具有的创新气息成为风险资本投资的热土,从2007到2011年,硅巷风投交易量暴涨32%,2012年第三季度激增至44%,资助总金额上升到2.18亿美元。硅巷的成功为纽约找到了新的城市标签:美国“东部硅谷”、世界“创业之都”。
二、硅巷模式的主要措施
1、政府推动:做好软件与硬件的有机结合
减税计划。在上世纪90年代,硅巷刚开始建立时,针对纽约市税收偏高的问题,市政当局制订了以下优惠政策:房地产税特别减征5年计划(3年减50%,第4年减33.3%,第5年减16.7%);免除商业房租税(前3年商业房租税全免,第4年免4.7%,第5年免3.3%);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期限12年,前8年电费减少约30%,以后每年减电费20%)。
公私合营。1997年市政府与纽约商业区联盟和楼房业主们结成了公私合作伙伴,吸引世界各地新的信息技术公司落户硅巷。2000年6月,纽约市政府组织成立了新媒体理事会,理事会下设九个小组, 理事会成员代表着新媒体企业、贸易委员会、教育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关注问题涉及从数字化艺术直至税收问题的各个方面。
改善设施。推行管线改造计划,通过对曼哈顿34大街和布鲁克林商业区的地下175英里长的旧管道的利用,安装光纤线路,进行高速数据传送。加强地铁站和移动信号建设,将空闲职位在纽约地图上标记、打造“科技地图”。
2、市场运作:营造创新与服务的良好环境
大量的创新人才。调查显示,85%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选择落户地点时,首要考虑的是该地区人才的多少,“硅巷”拥有大批的作家、导演、编辑、设计师和艺术家等,这些创新型人才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备受青睐的群体。
丰富的资金来源。纽约是国际金融之都,拥有完善的资金链和丰富的顾客群,易于取得资金来源。同时,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余地大,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和最好的设计学校能够不断地输送新生力量。
创新的生态系统。纽约拥有科技大会和299个科技产业组织,涵盖金融、时尚、媒体、出版、广告等各类产业,建立起了产业互助系统,形成了良性的科技圈生态环境,给新公司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硅巷模式对全球城市向创新中心转型发展的启示
1、围绕智慧综合体和创新联盟,打造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区
从全球的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需求来看,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对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将提供更有利的支撑作用,也将成为科创中心的重要空间依托。全球城市由于自身的要素集聚能力、综合配套能力以及环境塑造能力,具有更强的“城市特质”,自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
建议通过设立无边界高科技园区,建造集学习、创新、研发、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综合体,引导大院大所、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人才、资本高端要素集聚,积极打造“多方共赢”的产学研资创新联盟等方式来建立。
2、建立中央智力区,打造特色创新环境
当前全球城市的发展,无论在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领域,还是在金融、知识产权、资讯、协调等高端服务领域,都不遗余力的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精力。这些全球城市针对软硬环境的打造,恰恰是为了建立一个可以同创新资源进行高度的匹配的特色创新环境。
建议突出发展特质,建设中央智力区。突出引智功能,建设中央智力区,转变产业培育方式,挖掘城市的人力集聚、知识集聚、文化多元的创新性特质,围绕科研和人才优势,来设计新产业方向。形成社区和产业“联动”态势,推动各文化之间的融合,达成高校与本土的融合、国际与国内的融合、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彻底冲破文化隔离、文化孤岛的局面。
3、依托政策优势,打造开放性政策和市场优势区域
在全球城市的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政策倾斜和市场开放至关重要。在纽约的硅巷建设过程中,财税政策的大力倾斜和针对企业、院校和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贯穿始终。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已经建立了自贸区,依托自贸区的创新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拓展,成为中国全球城市打造创新中心的主攻方向。
建议:一是针对创新人才,从住房、落户、收入补贴和创新创业项目启动资金等多方面进行大力度的优惠和激励。二是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税收、办公场地、行政审批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性政策倾斜,建立创新基金鼓励企业发展,同时以一定资金投入作为杠杆,撬动社会风投资金积极参与创投。三是针对各类产业联盟、创新联盟进行政策鼓励,鼓励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集聚,围绕创意研发、试验、设计、生产、销售和人才培养,建立产业互助系统,营造良性的科技生态环境,实现企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