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今年8月上海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魏陆作为其中的起草人之一,在日前举行的“福睿华鑫发展转型发展高峰论坛”上阐述了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并提出产业园区是上海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关键的观点。
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上海供给侧改革形势迫切
有观点认为,上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有着比较优势,一是上海人 均GDP已经超过10万元,全国最高。另一方面,上海城镇化超过90%,三产比重超过70%,上海目前发展阶段是“两个后”,即“后工业化阶段和后城镇化阶段”。
但魏陆认为,上海其实面临的供给侧改革压力更大,提高供给侧效率要比国内其他地方更加紧迫。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其他国际性城市相比,上海行政区域面积最大,为6000多平方公里,东京2000平方公里,纽约780平方公里,从GDP总量来说,上海比纽约和东京低,超过新加坡和香港。但如果从人均来看,上海在这几个城市排在最后。2014年,上海人均GDP为1.49万美元,纽约高达7.7万美元,东京6.5万美元,香港是4.02万美元。从这一点看,上海的GDP低,人均产出更低。
从开发强度即建设用地占比面积看,上海开发强度为49.2%,而东京是29.4%,香港仅21%。上海人均能耗也比其他地方高。“上海供给质量在国内比起来是好的,但是跟国际一流城市比,差距还是很大。”魏陆说,上海在2040年要建设全球卓越城市,如果供给目标没有办法达到,这个目标也很难实现。
上海人口在2040年要控制在2500万以内,规划用地面要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现在上海已经是3100多平方公里,今后几十年,上海建设用地基本是微量增长。因此,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上海供给侧改革非常迫切。
另一方面,上海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2011年上海提出减少对“固定投资、重工业、房地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四个依赖”。如今,五年过去了,减少四个依赖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特别是房地产目前的状态特别让人担忧。“我们传统产业结构升级面临挑战,而新兴产业发展又不尽人意。今年上半年上海GDP增长6.7%,如果以各省GDP增长速度看,6.7%在全国排在25位,比较靠后。”
此外,政府的管理方式上,还有很多方面不适应经济新常态、新形势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工业用地的方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传统上工业用地都是“加高”政策,土地面积比较大,通过政府大规模投资,效益就可以上去。现在产业是服务型、小型化,对土地的规模要求不那么高,但工业用地还是采用原来传统的方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第二,不适应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现在政府对很多企业都有扶持,但资金分散在很多部门,像发改委、经信委,科委等,普遍竞争性不足,效果不是很明显。第三,招商引资不适应新的要求。现在还是低成本以及政策上的优惠,不能适应新的产业转型要求,如产业链招商和价值链招商。第四,产业政策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原来的经济是处于产业链末端,是模仿者,国外发展比较快,只要在国内模仿就可以。“现在我们要成为中前端而不是末端,要从模仿者变成创新者,现在的产业政策也不太适应。”魏陆说。
魏陆还指出,在营商环境方面,上海的运营成本高,但作为国际性大都市,要想与一流城市竞争,必须提高软实力,这就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产业园区升级是上海供给侧改革关键
产业园区是上海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一方面,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全市产业园区总产值占全市GDP的80%,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占全市的80%,合同外资占据全市的65%,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的80%。
另一方面,虽然开发区很重要,但不同的开发区存在很大差异。目前,上海工业用地总面积753平方公里,其中104、195、198面积分别是393、177、183平方公里。104面积最大,这块质量也比较高,单位土地营业收入为133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土地税收是5.96亿元/平方公里。如果其他工业用地产出也能达到104的水平,上海产出就可以上一个层次。
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在魏陆看来,首先,产业园区的转型要突破一些瓶颈。从目前来看,现在优秀园区开发团队比较欠缺。全市产业园区存量和工业用地面积比较大,特别在土地一级、二级开发及转型升级中,还需要很多优秀园区开发主体。其实,产业园区传统的投融资模式存在挑战。目前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中存量土地的开发,资金缺口比较大。此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开发成本不断提高,市场化开发难度加大。魏陆说,促进产业园区转型,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可能是重中之重。现在很多行业、产业的产能过剩,与“政府之手”脱不了干系。“如何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制中的决定性作用,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方式。”
针对工业用地不能适应新的产业需要,魏陆通过新加坡的实践给出解决思路。新加坡在1995年时曾经提出“白地政策”,对于解决土地出让方面有很大作用。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土地预留。在开发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政府没有想好做什么时,先把这块地预留下来。第二是混合运用。某块土地在规划时,只规定工业用地,主导用途以及附属用途,大致建设面积,但是不定死。第三是用途可以转换。在具体土地使用过程中,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主导的用途和附属用途可以进行一定调整。“这也是上海正在讨论的‘白地政策’规划。如果可以实施,可以使土地弹性增加,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魏陆说。同时,土地的期限已经调整了,魏陆建议,“是否考虑先租后让,或者租让结合,以此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而在招商引资上,魏陆认为,要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和理念。“上海街道已经剥离招商引资功能,乡镇也应该剥离,建立区级招商机制,以产业链为核心模式。”在产业资金支持上,要推进财政资金整合,着力解决资金碎片化问题,同时由固定资产硬投入逐步转向技术研发等软投入。
推动园区合作方面,魏陆建议,上海全力支持国内优秀开发主体在沪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拓展思路,支持国内外优秀园区开发团队与园区合作。魏陆还建议,在市一级层面设立产业转型引导基金,促进产业园区突破资金限制。
来源:上海观察微信公众号-产业园区升级是上海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