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与大家分享了福睿智库在产业园区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方面的经验与心得。本期我们将目光转向国民经济中最小但最具活力的独立经济单元——县域经济。福睿智库在苏南部分县级市转型升级的咨询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路径经验供各地政府参考。
一、战略意义
经济转型升级是苏南县级城市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自身需要。苏南县级城市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处于经济发展高平台期,面临产业结构偏重、资源空间收窄、环境压力加剧等问题,原有的工业经济模式难以为继,服务经济模式尚未建立,发展动力亟需切换。只有实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有效衔接,才能带动经济结构“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重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迈上新台阶的二次腾飞。
经济转型升级是苏南县级城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在世界经济出现新变化、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将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新时期发展的主线,围绕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要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通过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破解发展矛盾和瓶颈,促进转型升级向更深层面、更广领域加速推进,打造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升级版。
经济转型升级是苏南县级城市勇为全省转型升级探路示范的责任担当。苏南县级城市作为苏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地区,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更加迫切,转型升级的示范经验具备典型意义。通过探索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方式,破解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与资源不匹配等难题,可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率先探路。
紧扣产业发展重点,通过调轻调高调软调精,发展壮大“四大经济”:
(一)加快产业结构由重向轻转变,提升发展大服务经济。坚持以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为目标,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发展、规模发展和集聚发展,逐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加快优势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等优势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突破新兴服务业发展。注重发挥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支撑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相互支撑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供应链融资等新兴服务业。注重新业态培育。积极发展电大宗商品网上交易、信息服务、在线融资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文明城市。
(二)加快产业技术由低向高转变,积极发展高价值经济。坚持把提高产业技术作为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主要途径有:做深产业链。积极打造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产业链完备的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逐年提高。做高产业附加值。借助互联网优势,加快传统产业的装备提升、工艺优化、产品升级,推动传统规模企业向智能制造、高端产品、新技术产业拓展延伸。做优生态农业。重点发展优质稻米、果品蔬菜等特色产业;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发展长江特色优质水产;大力发展休闲、体验农业。
(三)加快产业支撑由硬向软转变,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坚持以人才、科技和知识为依托,大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逐步实现由“工业经济模式”向“融合经济模式”、“知识经济模式”转变,基本形成全面提高、重点突破、局部赶超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态势。构建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民营经济、临港经济等优势,更大力度引进科技人才项目,加速创新资源向优秀人才、优势企业、优质项目集聚,着力打造创新要素相互依存、多维互动,加快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攻关计划,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布局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科研机构。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健全完善技术评估、技术转移、产权交易等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重点优势产业的公共研发平台,鼓励企业技术平台对外开放,强化资源共享。
(四)加快产业增长由粗向精转变,引导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指导和推动产业转型,是当前适应“新常态”、确保经济行稳致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抓手。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工作。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机制,科学布局产业集聚,集约节约资源要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管理、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按照减量化、替代化和循环化“三化”要求,优化改造存量,科学谋划增量;通过总量控制、强度控制、生态红线管控,以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环保为抓手,大幅度降低能耗、碳排放、地耗和水耗强度。科学推进产业企业淘汰转移。研究建立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并实施产业淘汰转移的分类引导工作细则,通过调节资源价格杠杆,有序推动企业淘汰转移。深入推进项目相关审查制度的健全完善。严格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建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联动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