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市场规模巨大。全国老龄办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8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0.1%,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会达到12.8%。而从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政策+老年人消费行为三大动力促使养老产业的春天来临。近两年国务院、各部委就制定发布了养老相关政策十余条,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标准化、养老机构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并轨等多方面指导、支持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其中2015年2月25日,民政部、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预示我国养老产业迎来新的阶段。同其他消费群体相比,老年群体由于在生理、心理、经验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老年市场的消费行为也具有了其自身的特征,包括自住消费性强、习惯稳定和行为理智、追求实用便利等。
居家养老模式在中国将成为领先模式。从日本、美国的养老模式来看,居家养老也是海外国家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部分有社交需求、经济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在养老社区享受晚年生活,与地产商合作进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日常的照护服务。只有很少部分不能自理或者子女没有照顾能力的老年人会入住养老院进行养老。
养老地产迎来黄金期。国内目前主要养老设施以政府筹办为主,商业养老设施仍然在启动阶段,一批地产、保险公司纷纷介入养老设施和投资,蓝海市场趋于明显。
养老产业链将持续受益于老龄化的加速到来,但仍存在问题。居家养老亟待健康管理信息化;医养结合不充分:养老地产缺乏医疗资源、居家养老缺乏一体化的远程医养提供商、中医养老是我国养老产业一大待挖掘特色;专业化护工缺乏;养老院入住率低;缺乏长期照护险,老年人负担能力低。
养老产业由于其产业链长、涉及的领域广,因此不仅是我国人口结构决定的社会福利问题,也是未来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涉及八个大的子产业模块:养老住宅、养老软件及信息系统、护工培训、福利器械、综合性医护服务、文化生活、老年金融、家政及其他服务。
图 养老产业链
1、日本养老产业模式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率最高、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早在1970年日本便步入了老龄化社会。1970年日本拥有65岁老年人口739.3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03%,达到老龄化社会标准,到2013年,这一比例攀升到25.08%,即4个日本人中就有1个为65岁以上老人。
(1)成熟的养老保障体系
老龄化问题给日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促使日本较早就开始养老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建设,通过多项举措和设计,日本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已经基本成熟,形成了养老年金保险制度、介护保险和长寿医疗保险的“一体两翼”格局。
养老年金保险制度
日本从2000开始实施养老年金保险制度,经过数十年发展,日本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养老年金保险制度。
第一层次是国民年金。1961年开始全面实施《国民年金法》,日本进入了“全民皆年金”。要求凡20岁以上60岁以下全体国民,都必须参加国民年金保险,分为养老年金、残障年金、寡妇年金、母子年金和遗孤年金5种,其中的养老年金是养老保险的基础,覆盖全体国民。
第二层次是与就业收入相关联的雇员年金制度。按照加入者职业的不同,又可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其中覆盖5人以上私营企业职工的年金称为厚生年金,而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公营企业职工、农林渔团体雇员、私立学校教职员工参加的年金则统称为共济年金。截至2008年底,厚生年金加入者为3379万,共济年金保险加入者为457万。
凡是加入第二层者全部自动加入第一层国民年金。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是对国民年金的重要补充,与个人的收入报酬挂钩。前两个层次的养老保险统称为公共养老金制度,由政府统一运营,是日本社会保障的根基。
第三层次是可以任意加入的养老年金保险。主要是私人机关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养老金或公司养老金,包括厚生年金基金、适格退职年金、国民年金基金等种类,加入的条件是以加入了第一、第二层次养老保险为基础。至2008年底,厚生年金基金加入者为525万。
介护保险制度
以德国为范本,《介护保险法》2000年4月实施,目的是通过鼓励原宅养老,以减轻医疗机构入院负担。老年人需要照护的程序被分为7级,在经过医疗机构认定后。申请人通过与照护援助顾问商谈。讨论援助、照护服务项目的设计,最后向政府申请并领取相应等级的“介护保险证”。
图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示意图
介护保险制度主要的参保对象是两类人群,第一类是65岁的人群,第二类是40-64岁已经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其中第一类人群被纳入强制性保险,而第二类人群则是申请被保险。保险金的缴纳因参保人所属的类别不同,缴纳费用的比例也不同。
目前日本介护保险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缴费上采取“税收+保险金”的形式,以此来保证介护保险财源的稳定。整个保险金是各个市町根据自身的经济财源制定的。如果市町税源较充实,可以提高介护保险金的水平,提高税收所占的比例。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税收支付50%,其中中央政府承担25%,地方两级政府(都道府县、市町村)各承担12.5%。另一部分由个人支付,其中第一类人支付20%,第二类人支付30%。其中对于第一类人,直接从养老金抵扣90%(90%*20%),对于没有养老金的,需向当地政府现场缴纳10%的保险费(10%*20%),对于第二类人,直接从个人的社会保险中抽离出来最为介护保险的基金来使用。
介护保险主要向这两类人群提供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具体包括家庭访问,上门服务,养生指导,对老年痴呆人群的介护,医疗设施的介护、短期入所等服务。
长寿医疗保险
日本医疗保险为执行强制公立保险制度,针对一般国民和特殊人员均有相应的保险。专门针对75岁及以上老年人制订了后期高龄者医疗保险(长寿医疗保险),由地方后期高龄者医疗广域联合来管辖。
表 日本医疗保险制度
保险 | 征收性质 | 对象 | 管辖机构 |
国民健康保险 | 强制性 | 一般国民1年以上外国常驻者(非强制) | 全国健康保险协会 |
企业(组合)保险 | 企业及企业联盟人员 | 地方(城市)健康保险协会 | |
共济保险 | 公务员 | 厚生省 | |
船员保险 | 船舶工作人员 | 全国健康保险协会 | |
自卫官保险 | 自卫官及相关学员 | 防卫省 | |
后期高龄者医疗保险(长寿医疗保险) | 非强制性 | 75岁及以上老年人 | 地方后期高龄者医疗广域联合 |
(2)日本养老模式对我国养老产业的启示:
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体系。日本在法律法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体系上的建设走在了世界前列。日本养老体系层次分明,政府、社会、个人角色清晰,相互配合。同时日本独具特色的介护保险制度对于我国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也是极好的案例。
可借鉴居家养老+养老服务的模式。日本和我国家庭观念相似,均以居家养老为主,同时日本强调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也适合我国的国情,具有借鉴意义。
大力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尤其是护工。日本的《介护保险法》规定,在养老机构里,每3位入住者必须配备1名有介护士资格的专业人员。介护士和护士是不同的专业,介护士都是来自大学社会福利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持有2级资格证。日本有着优质的介护士培养体系,为养老产业培养了专业性人才。而专业的护工人才的短缺正是我国当今养老产业的一个痛点所在,日本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
2、美国养老产业模式
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413.16万人,占比为13.96%。相较于日本重度老龄化现象和中国加速的老龄化进程,美国的老龄化处于一种缓慢而稳步推进的状态。美国人口局预测,美国老龄化率(65岁及以上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9%。
(1)三支柱体系保障美国养老保障制度
美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从1935年《社会保险法》颁布以后开始正式建立,随着《社会保险法》的不断修正和完善,美国的养老保障制度逐渐演变成美国特有的“三支柱”模式。
图 美国养老保障制度“三支柱”模式基本框架
国家强制的社会养老保险。国家强制的社会养老保险就是老年和遗属保险,是美国建立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覆盖被保险人数最多的险种,被覆盖人数大约占全美职工的95%。目前参保者1.5亿,约有4600万人受益。它是由美国社会保障管理局管理与运作的。职工退休后,按以基本保额为基础计算领取养老金。美国老年和遗属保险如今已经成为美国联邦政府最大的财政项目,其税收收入约占联邦政府收入总额的三分之一。
政府及雇主养老金计划。此项养老金计划包括公共部门养老金计划和私人养老金计划。公共部门养老金计划针对的对象主要是联邦政府职工和退伍军人。私人养老金计划包括收益确定型计划(DB计划)、缴费确定型计划(DC计划)以及二者的混合计划。其中缴费确定型计划主要包括了美国《国内收入法》规定的401K计划等,这种计划类似于雇主管理雇员的储蓄账户,向该账户缴纳的资金可以延缓交纳联邦所得税,同时雇主也需要向此账户交纳一定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可以投资于各种金融手段,包括股票和证券等。职工到了退休年龄时,所得的养老金就是这个账户中的余额。
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人储蓄养老金计划作为国家养老保障的补充也逐渐的得到发展壮大。该计划是完全由个人自愿参加的,主要包括个人退休账户和罗斯个人退休账户等。个人退休账户(IRA)是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个人退休账户面向所有具有纳税收入的公民,参加者每年将一部分资金存进该账户。这是一个个人自愿参加的投资性账户,账户里面的资金用于投资升值。个人退休账户相对于普通投资账户来说,具有减税、免税还有盈利延税等优惠。如今,个人退休账户已经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养老金计划,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了401K计划
美国养老保障制度特点。强调养老保障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担责任。个人储蓄养老金比例逐步扩大,反映出养老力量从政府逐步到社会、个人力量转变的趋势。具有代表性的个人退休账户(IRA)近30年来迅猛发展,成为美国养老金资产持续增长的主要来源,规模已超过以401K位代表的DC计划。
(2)养老社区+专业护理美国养老模式
美国养老模式包括居家养老、养老社区、专业护理机构三种。而在这三个领域中,均有运作成熟的养老服务公司。美国独立自主的家庭观念使得美国的养老模式和日本有所不同。相较于前述国家居家养老为主的模式,美国的养老社区、专业护理机构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美国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养老金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美国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节省费用,居家养老相较于养老社区,专业护理机构等免去了房租成本。居家养老又可分为生活型居家养老和医疗保健型居家养老。相应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司可分为生活型居家养老公司和医疗保健型居家养老公司。二者提供养老服务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而后者则侧重提供康复护理。
养老社区。美国是世界上养老社区发展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美国养老社区主要形式包括活跃老人社区(ActiveAdult Community)、独立生活社区(IndependentLiving Community)、协助生活机构/社区(Assisted Living/Community)、失忆护理(Alzheimer’sCare)、专业理疗养老院(NursingHome/Skilled Nursing Facility)、持续护理退休社区(Continuing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 CCRC)等。由活跃老人社区到专业理疗养老院,护理的程度逐步加深、而相应的费用也逐步提高。
养老地产+金融:REITs模式
金融机构参与养老地产的优势在于,资金充足、来源广泛,同时为开发商提供了退出机制。大多数养老或医疗地产类的REITs公司成立于上世纪70-80年代,大型REITs公司拥有的物业数量可达600多处,其中,80%-90%的物业是自有的,其余物业则是通过与运营商或其他投资人合作发起的私募基金平台持有。这类REITs总资产规模可达百亿美元以上,但员工却只有一两百人,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在这个模式上运作最出色的当属HCP公司。最常见的投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净出租模式,另一种是委托经营模式。
机构养老。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老年人被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类。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入住不同的养老机构,与之对应的主要有养老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等。这些养老机构既有政府主办示范性的,也有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出资兴办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在美国,大约2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
(3)美国养老模式对我国养老产业的启示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强调市场化。美国三支柱体系的养老保障制度(国家强制的社会养老保险、政府及雇主养老金计划、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强调养老保障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担责任,个人储蓄养老金比例逐步扩大,反映出养老力量从政府逐步到社会、个人力量转变的趋势。我国在社保基金在预期的未来会出现缺口,政府可以适当的鼓励个人自主的参加各种商业保险予以不足个人养老需求。
可适当借鉴养老社区+专业护理。美国独立自主的家庭观念和个人老年可支配的经济情况使得美国的养老模式和日本有所不同。相较于前述国家居家养老为主的模式,美国的养老社区、专业护理机构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针对我国高收入和独立自主观念比较强的老年人群体,社会资本可以适当的发展养老社区+专业护理的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