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效应的逐步显现,已有越来越多的省份将探索建立自贸区列入了今年的工作计划当中。自贸区开始成为继经济特区、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保税区等之后,又一个深受地方政府青睐的新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4年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到要申报自贸区的有20多个,且这些申报方案往往雷同,比如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都提到借助东盟这个优势;新疆、宁夏、陕西要等省份往往提到对接东亚、中亚;福建、江苏、江西更是提出要直接对接上海自贸区。对此一哄而上的热潮,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表示:“一些地区对自贸区的理解还停留在搞优惠政策、搞招商引资的传统思路上”。“他们还是把自贸区当做过去跑马圈地、搞基础设施建设、以招商引资为目的的工业园区的居多”。
学习自贸区是复制圈地吗?
一哄而上的自贸区申报确实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开发区圈地热潮”。自92年开始,各地兴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外商工业区、贸易保税区、金融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大量涌现。仅以山东省为例,截至2014年6月,其已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61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5家,省级138家(大众日报,2014)。全国范围内开发区更是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尽管大部分开发区发挥了一定的正面带动作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条件不成熟的开发区匆匆上马,结果留下了不少至今都难以解决的后遗症。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又把自贸区当做新一轮开发区热潮,期望设立以后国家还有优惠政策,然后再用政策红利推动地方发展。这恰恰是进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就曾对此纠偏,“它不是工业园区,是试验区,制度改革的试验田,不要一窝蜂,理解错了”。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上海自贸区建设也不是一项圈地运动。让我们首先看看上海作为自贸区的一些优势:从地缘上看,上海不仅距日本、韩国、朝鲜、台湾、俄罗斯远东和香港澳门地区是等距离,而且南距广东,北至天津、大连、青岛、烟台、营口也几乎是等距离。还可以通过长江辐射到整个内地。从贸易发展来看,上海本地的制造业相当发达,上海南北两翼的苏、浙两省都是制造业发达的省份,腹地的安徽、江西、两湖、川、渝等省市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也在快速发展,足以为上海货物贸易发展提供长久支持。上海自贸区转口贸易的发展将进而给其两翼和长江沿岸的港口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该区域发达的出口加工业升级。正是这些特征,上海自贸区将不是上海一个城市的单一“试验田”,也不是像新加坡那样的单纯贸易中转港,而属于整个长三角经济群的发展孵化平台。实际操作上,上海为自贸区划出来的28平方公里土地,其中70%都是早已建设好、各类设施齐备的土地,与圈地发展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先圈地再要政策的模式明显不存在,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复制了。
那究竟该学些什么?
缺乏类似上海优势的各个地区真正应该从上海自贸区学些什么?事实上,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已能明确找到相关表述。在报告中明确阐述“要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因此,可以看到,自贸区的真正内涵是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强调的是制度红利而不是优惠政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同样提到更多的是制度红利,而不是政策红利。不是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而是在市场准入、审批、管理方面,给予入驻企业更多便利,让企业有更多自由。
事实上,上海自贸区设立伊始在招商方面并没有没给出特别优厚的政策,但却瞬间吸引了六七千家企业来登记注册。为什么在没有什么优厚招商政策的情况下,自贸区几个月的企业登记数超越上海整个外高桥保税区十几年的登记数?企业家们为什么蜂拥而来投资?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对此给出的答案是自贸区的“上海效率”,一家企业在某地免税区注册公司就需要274天,而在上海自贸区,国内企业需要14天,外资企业更是仅需要10天。光是省下来的时间成本便对于企业致命的诱惑。
除了高效的申报审批制度以外,负面清单的推出,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曾有企业家就自贸区能否搞“船舶加油站”进行咨询,而这一项,正在自贸区“负面清单”190项规定之外,他的想法就得到王战的肯定与支持。王战表示,由企业自己决定“做什么”,远比由政府规定企业“可以做什么”来得高效,“企业更懂得创新,发现各种潜在的商机”。自贸区对企业家最根本的诱惑力就在于简政放权,负面清单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没实施负面清单前,政府没有规定不能做的,也不一定就可以做,还是要过审批这一关。有了负面清单后,凡不在清单以内,只需要备案而不用审批。而这一系列管理制度上的变化才是真正需要各地学习的精华所在。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骞芳莉的话来总结,上海自贸区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管理制度的创新”。
学习上海制度创新,结合本地实际,才能开花结果
事实上,已有地区对于上海自贸区的创新制度的开始复制推广,本年9月19日起,青岛海关就将上海自贸区14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结合本辖区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复制推广工作。将“统一备案清单”、“批次进出、集中申报”、“集中汇总纳税”、“简化通关作业随附单证”以及“融资租赁”5项制度的复制推广。以“融资租赁”制度为例,业务启动后,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向承租企业提供质优价低的保税进口设备,承租企业同时又可享受分期缴税来缓解资金压力。“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政策让此前的“一单一报”变为每月一次的集中汇总申报,降低了企业的通关时间和成本。“集中汇总纳税”让企业从“一票一缴税”变为每月一次集中汇总纳税,缓解了企业的资金流转压力。“简化通关作业随附单证”取消了对企业无纸通关作业模式下申报提交合同、发票、提单等作业单证的要求,企业申报手续更加便捷。“统一备案清单”则直接简化统一了特殊监管区域备案清单的申报项数,有效促进特殊监管区域一体化运作,进出境通关更加高效。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个样板,服务于全国的发展,虽然形成了一些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就可以完全复制。因为上海有自己的特色,其他地区也存在自身的特点,不可一味照搬。而一些规则性的东西,比如法律法规的改变和一些做法的创新,却是值得各地推广和学习的。各地只有学习这些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出属于适合自己的创新模式,才能获得真正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