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龄化现状:
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化事业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共计387.6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27.1%,比上年新增20.30万人,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上海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趋势同样明显,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人共计71.55万人,较2012年再增4.51万人,增长6.7%。此外,截至去年底,上海共有百岁老人1407人,比上年增加156人,其中男性356人,女性1051人。据上海市民政部门预测,上海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老龄化高峰,而当前已经进入了人口深度老龄化阶段,家庭照护功能持续弱化,老年人享受多元、多层次养老服务的意愿不断增强、养老服务社会参与度不高等诸多养老难题日益凸显。
政策措施:
为应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上海出台了一系列老龄政策及目标。其中,《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全面建成涵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三个作用”,即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基础性作用。更早先的《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关于推进本市“十二五”期间养老机构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上海市中心城区养老床位不低于区域老年人口的2.5%。
模式探究
1、传统型机构养老
特点:老人处于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居家养老或者社区养老,选择入住养老机构。
目标客户:中等收入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或者高龄患慢性病、老年病的群体更为合适。
发展概况:较为传统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和经济水平的提升,正在高速发展,是仅次于传统家庭养老的养老模式,也是养老产业中比重最大的模式。
2、高档公寓式机构养老:
特点:以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五星级养老服务。
目标客户:家庭经济基础较好的老年人群体。
发展概况:定位于高端养老市场,收费高,也因此而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对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如北京恭和苑、上海亲和源,但发展前景如何还有待验证。
3、候鸟式机构养老:
特点:根据不同季节,老人选择度假式异地养老,住在异地养老院,短则15天,长则两三个月。养老院提供居住、生活、娱乐、保健的养老场所和服务设施。
目标客户:身体健康,喜欢外出旅游,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程度,年龄为5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
发展概况: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目前还存在地域限制,这给候鸟式养老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全国养老连锁机构可以联网互动。目前北京、上海、海南等地的养老机构在探索这一新的养老模式。
4、社区居家养老:
特点:老年人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这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养老产模式。
目标客户:老年人群体普遍适用
发展概况:由于对这部分群体的研究不够,以及获取相关信息存在困难等原因,居家养老服务市场曾经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现在有不少养老机构开始探索这种模式,能否形成一套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关键。
附:居家养老案例-上海老年宜居社区建设
2014年8月30日,上海市民政局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上海将着力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到2015年底,全市开展80-100家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
老年宜居社区将逐步实现“四个功能”:一是“一站式的综合服务”,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各类需求,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紧急援助等服务;二是“一体化的资源统筹”,以平台为依托对社区内各类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配置,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和队伍,组织专业服务技能培训,推广康复辅具等产品应用和租赁等;三是“一门式的受理评估”,方便老年人养老服务咨询、申请、评估、服务质量投诉与建议等;四是“一网覆盖的信息管理”,整合各项老年人信息和为老服务信息,促进供需对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体”可依托社区社会生活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大型日间照料机构等综合设置,并可借助邻近的医疗、商业等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功能。
与此同时,还将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助餐点设施将分片区布点,城镇社区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老年人集聚度较高的地区打造10-15分钟服务圈。为老年人就近提供文体娱乐等服务的老年活动室设施将加快升级改造,确保每个居、村委会有一处设施,消灭空白点。新建社区的老年活动室要进一步合理布点,避免单体过大、距离过远。大力推动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综合设置或邻近设置,促进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