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间的相互依存已达到什么程度?从以下一组数字中可见一斑: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4.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已经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份额已超过12%。实际上,这些数字在深刻揭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融合的同时,也在表明,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日趋深远。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对世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国际政经格局带来巨大冲击,使国际治理体系进入到调整与重塑之中。这种调整与重塑将进一步延续到“十三五”期间。
从外部市场环境来看,“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进一步变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话语权的争夺、发达经济体主导的高标准高规格的贸易体系的建立、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复杂局面等一系列因素,都预示着中国经济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必须要做好内功,主动调整,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整体处于疲软态势之中,各国在复苏之路上走走停停。主要国家相继实施深度的政策调整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十二五”的5年,中国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
与此相对比,“十三五”的5年,主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望趋于稳定,发达经济体经济有望进一步好转,世界经济整体将处于平稳之中,国际市场需求将出现回升态势。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回升至3.4%和3.5%。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市场低迷,‘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实际上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外部挑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指出,“从发达经济体目前的宏观经济走势来看,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的势头,‘十三五’期间我们所面临的世界经济大环境将会比‘十二五’期间好。”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判断,“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将呈现温和发展态势。从经济周期来看,“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原则上不会出现更大的危机,但不排除仍会出现一次周期性的收缩。“但这种衰退不是危机,而是温和的收缩。”陈凤英指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也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有望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相对较好的外部环境。不过,他提醒说,对于世界经济的回暖仍应谨慎看待,世界经济短期内还难以恢复到本世纪初因美国互联网革命而出现的繁荣景象,国际社会还缺少能够整体带动世界经济走出疲软的“兴奋点”。
白明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亮点,如页岩气革命、互联网商务以及特斯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等,但能否形成产业革命带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还有待观察。
利益碰撞不可避免
尽管从世界经济的复苏状况来看,“十三五”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将好于“十二五”,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挑战仍是巨大的,中国实际上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白明指出,“十三五”期间,在外部环境中以下几点不容忽视:一是区域一体化浪潮所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一体化协定,中国很难融入其中。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过去中国所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集中于双反、特保等领域,“十三五”期间,技术性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对安全问题的过度解读等将增多。三是周边国家政局、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双边关系可能会给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带来挑战。此外,中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一些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中国拓展外部市场的空间并不大,如何在国际市场上与竞争对手共赢也是中国对外经济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凸显。中国成为贸易第一大国,国际投资快速增长,人民币国际化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中外摩擦也会上升。”陈风英指出,“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全面走向世界的一个时期,中国国际化步伐加快的同时,利益的碰撞不可避免,矛盾会集中爆发。
“这可能会是一种常态。这是‘十三五’期间国际环境对我们的挑战,但中国经济依然有很大的空间。”陈凤英分析指出,“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依然处于后危机时代,主要国家可能仍在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对外经济往来中矛盾、分歧与合作同时存在,合作会扩大,但是矛盾与分歧也会上升,我们应该做好一个准备,进行常态应对。她强调,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在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中,要有市场的承诺,对世界来说,中国要做市场而不是工厂。
要对规则之变有清醒认识
对于“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挑战应有清醒的认识。“最大的挑战是世界经济规则的变化。”倪月菊认为。
就在今年6月召开的西方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上,七国表示计划达成新一轮贸易自由化协定。G7协定尚在构想之中,一旦启动,必将在全球贸易领域掀起新的波澜。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如果该协定达成,将制定出其他经济体可能也不得不遵守的全球性贸易规则。
“‘G7协定’实际上是全球区域贸易协定浪潮中的最新概念,这几个国家建立自贸区,将会把中国与俄罗斯排除在外,这是一个趋势。”倪月菊指出。
实际上,谋划中的G7与目前正在推进中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有着类似的特性,都是由发达经济体着力推进,目的是打造高标准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
TPP与TTIP有望在“十二五”末取得重大突破。两大协定涉足面广,立足于高标准与高规格,美欧强大的经济实力将使得两大协定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世界经济自由贸易的门槛将被整体提高,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影响。“十三五”期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显然无法忽略两大协定对中国比较优势、市场准入以及国际话语权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协议若能够达成,将彻底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倪月菊指出,发达国家想要制定一个新的世界经济对话规则。这些规则都有一个潜台词“排除中国在外”。“‘十三五’期间,无论是TPP、TTIP,还是G7,一旦有着突破性进展,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尽管中国经济当前已相当强大,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比重仍是相当大的。”倪月菊说。
以全新开放格局规避风险
显然,复杂的外部环境对“十三五”规划编制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需要在相关政策制定中,更科学地规避与化解外部压力。
例如,面对TPP与TTIP谈判的高标准与高门槛,中国应加速自身调整,做好准备。“中国迟早要接受新的贸易规则。中国不得不朝这个方向调整,否则客观上会被边缘化。”倪月菊指出。
再比如,从更高的战略层面看,“十三五”期间,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态势,我们更应打造多元化开放通道,统筹谋划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正是这一理念下的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将进一步打通中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通道,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一带一路”的推进,既事关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有也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的对外开放,不同时期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在未来的开放格局下,中国将与各国谋求共同利益。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既推动中国发展,也带动周边发展。“十三五”期间,除了利用全球化,我们也要争取主导,至少是参与主导全球化,表达中国的诉求。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