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2024国际消费季暨上海“五五购物节”在沪启动,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第三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论坛开幕式。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论坛上表示,经过五年规划(2019年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三年行动(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五个城市社零总额同比增长8.4%,增速较全国高1.2个百分点,消费引领力、中心带动力、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王文涛强调,未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巩固消费回升向好势头,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高质量推进培育建设。
事实上,近几年,在宏观形势与疫情袭扰的多重影响之下,大众生活理念和习惯变化明显,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格局也正在重塑,叠加新技术快速发展并进入市场,对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新趋势的分析,提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具备世界级的消费资源集聚地、消费潮流引领地、消费环境营造地、消费生态承载地四大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特征指标参考。
(一)关于消费新趋势的分析预判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数据显示,全球经济增速从2022年的3.5%放缓至2023年的3.0%,并预计2024年将进一步下降至2.9%。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加深了消费者对生活成本与个人财务状况的担忧,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行为。开云集团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显示,一季度收入可比基础上下降10%,LVMH集团虽情况稍好,但同比也下滑2%。即使是快消品牌,星巴克2024财年Q2财报显示,星巴克二季度美国的同店销售额下降3%,客流量下降7%,为2010年以来最大的季度降幅。在我国,多部门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整体来看,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稳中向好态势,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提质升级趋势明显,充分展现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2024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指数为133.3,高于2023年四季度的132.9;其中代表当前消费意愿的即期消费意愿指数为117.7,代表未来消费意愿的预期消费意愿指数为148.9,均显著高于景气临界值100。
与总量相比,消费习惯的变化更为明显。BCG《2023中国未来消费者报告-世代篇》的调查显示,消费者越来越务实和理性,他们基于全面的探究和比较做出购买决策。2024年一季度,我国基本生活消费品市场保持较高增速,部分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较快,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2%和13.2%,分别高于同期商品零售增速10.2和9.2个百分点,品质消费需求凸显。从消费支出结构来看,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比最大,达到32.2%,且增长达10.6%;衣着、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也有不错的增长幅度。《2024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调查报告》也指出,消费者在购物时对价格比较敏感,多数消费者认为当前市场物价仍显偏高。总结就是,消费者比以往更加精打细算了,并逐渐回归于自身的真实需求和产品价值本身。
2. 趋势二:消费群体迭代,需求多元化、个性化
中国当前总人口的80%是由四个世代构成,其中X和Y世代的人口数量和总收入占比均排位更高。四个世代的中国消费者成长时期经历迥异,形成了不同的群体记忆、价值取向和消费偏好。企业在未来打造出大单品的壁垒会越来越高,但可以考虑找准特定消费群体和细分需求,开拓一系列深耕细分需求的产品,创造新机遇。当流量型打法边际效益衰减时,及时转变增长方式,精准化用户画像颗粒度、产品场景适配度,以后端数智赋能带动产品功能的提升和流量资源私域化,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在消费者日益升级的需求驱动下,消费空间功能混合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显著。现代消费空间不仅仅是满足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物理空间,而且往往融入了文化、社交、娱乐等多重功能,出现了诸如“文化馆+消费”“博物馆+消费”“体育馆+消费”“历史街区+消费”“公园+消费”“疗养+消费”“景区+消费”等多种新型消费场景。一个好的消费空间不仅需要完善的设施、活跃的商业氛围,更是要以人为本,让顾客逛得好、买得好、玩得好。
3. 趋势三:消费行为改变,线上及体验占比上升
服务消费占比上升。美国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后,以医疗、体育、教育、文娱为代表的服务消费逐步攀升,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超过商品消费。目前上海的人均GDP已经突破两万美元,相当于美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发展水平,但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支出仅约40%,仅为美国同期的2/3,服务消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社交属性逐渐凸显。消费者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购物渠道,更愿意发掘和尝试多元化购物方式,直播和即时零售成为当下热门。各类社交网络平台的建立使得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得到前所未有的全方位交流,消费个体之间的关系以特定偏好为纽带和标记,在网络上逐渐形成“粉丝社群”,在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分享体验等各环节享受着社交带来的快乐。
购买行为发生改变。在疫情的后续影响下,百货、大型超市等线下业态营收状况持续走弱。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电商新模式带来新体验。一季度,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其中,便利店、专业店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2%和6.3%。专卖店则得益于消费激励政策以及消费场景变化,消费者能在线下接触更多,行业进一步拓展下沉市场,未来应收有望稳定增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新场景加速涌现。
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生产着消费。” 近年,面向C端需求快速响应的供应链敏捷性成为新消费品类内部竞争的关键。爆红多时的跨境平台SHEIN,应用先进的智能制造模式让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即时化、快速化制造成为可能,成倍压缩了产品从研发到制造的周期。
随着5G+8K、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数字体验技术如数字孪生、多语言互动和集成全息影音等开始广泛应用。元宇宙作为技术整合的概念框架,将AR、VR、区块链、交互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相融合,从而孕育了新的生产能力,塑造出新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传统消费正进一步向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的绿色消费转变。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要在消费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深度融入绿色理念,全面促进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根据《2023中国消费趋势报告》调查,有73.8%的消费者会优先选择绿色、环保的产品或品牌,30.6%的消费者表示,绿色产品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二手消费作为参与门槛最低的绿色消费模式之一,近年来在消费者的“偏爱”和有关政策的支持下,成为推动绿色消费的主力。国内最大的二手商品交易平台闲鱼2023年的用户数已经突破5亿,其中95后用户占比43%,00后占比22%。2023年平台发布规模近1亿,在线商品数量已超10亿件。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部署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
根据对新形势下国际国内消费新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具备以下特征:
世界级的消费资源集聚地。根据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和场景创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所集聚的消费资源不仅限于商品品牌,还包括在一定空间的内集聚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公共机构、公共建筑、公共艺术、公共遗存、公共品牌等,拥有国际成熟的各类消费业态、模式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复合性服务功能。
世界级的消费潮流引领地。顺应消费群体迭代、技术创新、行为改变、理念升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是全球消费潮流趋势演进的制高点、风向标、引领者,首发应用由科技革命和需求变化催生的新消费产品、新服务业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活动事件,包括赛事,艺术节庆活动,科技人文学术等。
世界级的消费环境营造地。鉴于消费回归理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更加注重消费环境的营造。消费端:以消除语言、习俗、文化禁忌、基础价值观等多方面隔阂、歧视、障碍为前提,让全球各地消费者感到舒心、便利、惬意。供给端:在制度、文化、社会氛围等各个层面展现出对于全球消费者的出自内心本质的包容、宽容和友好,关注消费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世界级的消费生态承载地。消费不是一个或几个产业,而是一种行为,消费活动的背后涉及到多个行业,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包括能满足人类的高级需求、生长需求、及基于个体价值增值的发展需求,承载文化价值实现、知识增值、生活方式升级的功能。且消费与其他产业融合联动,形成以消费为核心的、时空无界、活力持续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