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个省市在 “新春第一会”上也开展了赛跑,龙年新春第一周,已有25个省级行政区召开“新春第一会”,吹响了2024年经济发展的冲锋号角。
各地“新春第一会”的关注点有哪些?
我们对这些省市的会议主题进行梳理,总结各省市政府2024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可分为以下四类:
序号 | 主题 | 省份 |
1 |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 山东省、湖北省、重庆市、陕西省、江西省、云南省、青海省 |
2 |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 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河南省、海南省 |
3 | 优化营商环境 | 上海市、安徽省、福建省、辽宁省、吉林省、成都市、河北省、四川省 |
4 | 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 黑龙江省、甘肃省、山西省、湖南省 |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共有7个省份聚焦该议题,如山东正处于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在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提出,将推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招商引资作为2024年工作重点。陕西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要持续打好项目谋划主动仗、招商引资攻坚仗、服务管理协同仗。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出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统领,着力谋项目、抓好项目建设。江西、云南等重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共有6个省份聚焦该议题,数量不算多但分量极重。如江苏立足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浙江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来促进科技创新,2月19日,浙江省明确提出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充分体现省委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北京召开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量子信息、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优化营商环境。共有8个省份聚焦该议题,如上海连续七年都出台一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已实施的任务举措总计951项,目光投向更深层更宏观更高维的营商环境,重在让社会看得懂、企业有感受。安徽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并连续第三次在新春“第一会”上通报表扬优秀企业家代表,并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北优化营商环境迎来“升级版”,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攻坚突破,继续通过找差距、补短板等方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共有4个省份聚焦该议题,如黑龙江召开全省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会议,并提出夯实基层基础、传导责任压力、强化工作落实,推动广大干部持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和真本领。湖南发布通知,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领党员干部政绩观之变、能力之变,提升狠抓落实的本领,新春第一会也是解放思想的一次大会,尤其提到要解决招商引资“内卷”的问题。
各省市为什么会释放这些信号? 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下滑和我国经济上行压力的增大,迫使部分地方政府从“追逐增量”改向“存量增量平衡发展”。目前,世界经济整体处于中低速增长中,发展缺乏动力,2010年以来,我国GDP增速出现下降趋势,近四年波动变化明显,连续12个月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呈现负增长。过去我们期待的经济增量,如外商投资、内需带动,似乎都不尽人意。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部分政府将工作重心放到了狠抓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上,同步“内卷”政府服务能力,先稳住自己的经济存量,再追求经济增量。 另一方面,部分政府确实在逆境中求索“新增量”的产生。上海市的营商环境优化办法,紧跟2023年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目的依然是提升自身营商环境的国际接轨程度,扩大开放能级。广东、江苏两个制造业大省,则是分别提出了全过程创新链打造和深挖科教资源两大创新生产力转化的路径。浙江则是把新增量压实到了具象的人才队伍上,以“大人才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 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从“新春第一会”来看,各省市重视经济发展的主旨依然不变,但在“内卷保存量”和“创新拓增量”两方面关注点上,确实形成了一定分歧。我们认为,在外部环境的宏观形势日益复杂、内部经济恢复面临挑战严峻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如若再用以往的路径依赖思维喊再大的口号,拼最大的组织力量,也只能使边际效益递减。唯有回归本源,重启改革,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激发创新活力,才有可能在未来形成新质生产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基于近年的研究和政府咨询经验,我们总结未来改革重点主要有四个方向: 一是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研究如何以科研人才为本,通过更开放的机制,推动更多市场化主体参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将创新力实打实地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二是营商环境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拼营商环境,主要不是为了内卷,而是吸引更多的海外资源,我们的营商环境也不能只拼服务,有条件的地方政府更应该去研究了解海外企业对于我国体制机制、文化内核等方面的差异性观点,将阻碍开放的机制针对性改革,才能有所作为。 三是国资平台的功能型转型。国资平台是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压舱石,在土地财政式微的今天,各地政府应该尽快研究如何将国资平台的功能性向更多元、更有市场前景的方向转型。 四是民营经济的国际化改革。我国的民营经济要进一步形成经济增量,“走出去”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如何充分研判国际形势和投资方向,打通民营经济走出去的壁垒,也是各地政府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作者:创新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