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危机"从根本上源于人口老龄化。一方面,由于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寿命不断延长。根据卫生部2008年1月公布的《2003—2007年中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的数据,居民期望寿命已经由2000年71.4岁提高到2005年73.0岁。另一方面,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出生率,对于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后发效应逐渐显现。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2007年1月,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这使得我国的出生率从1949年的36‰下降到了2006年的12.09‰。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同时降低直接导致了老年人口比重的急剧上升。
因此,“养老危机"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名词,其实它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以下这些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根据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8年2月的最新数据,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49亿,占到总人口的1l%以上,超过了国际通常定义老年型人口的10%标准线。由于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极快,2l世纪步入老龄社会的现实已无可逆转。老龄化的愈演愈烈对中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发起了直接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政压力日益加大。《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称,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而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从1989年的893.4万人增长到了2004年的4102.6万人,支出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支出的大幅上升,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转型期间,国有企业利用提前退休作为解决冗员的机制。同时,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不断增加,从1997年的200.39亿元快速上升到了2006年的3645.39,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率也从2.17%飙升到9.02%。政府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已经明显感觉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第二,空账缺口面临考验。由于养老金制度从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统账结合制度,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制,这就意味着现在在职的一代人既要承担继续供养上一代“老人”的义务,又要为自己将来的养老进行个人账户累计。然而改革使得现收现付制度下的社会统筹账户逐渐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于是还是不得不动用个人账户的资金,造成了个人养老基金账户实质上的“空账”运作。根据有关报道,至2006年末,我国“空账”额度已经达到了9000亿元。但即使这样,仍然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近年来全国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这直接导致年度赤字规模持续扩大,只能靠政府财政补贴来维持。但如此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显然无法长期承受。这样的转轨成本本也无可避免,但是由于我国对于社保基金投资渠道的严格控制,社会养老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的功能,致使“空账"缺口始终难以填补。
第三,家庭结构难堪重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后发效应逐渐凸现,中国家庭规模和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1982年全国家庭人口规模为4.43人,而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发现,全国家庭人口规模已经下降到约3.46。同时,家庭中老人抚养负担会日趋加重,“4+2+1一家庭结构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个年轻人要同时赡养4个老人以及1个孩子,这样沉重的负担让90%的人对养老产生担心。从社会平均水平看,老年人口抚养比正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逐年攀升。现实的压力正逼着许多人放弃“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
第四,人口流动雪上加霜。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日趋频繁,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社会横向流动频率越来越高。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底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数据,按14岁至35岁青年计算,流动人口达7639万人,占总社会流动人口的52%;而跨省流动青年人口更达总跨省流动人口的65.5%,这其中大多数是出于求学和就业的目的。这一现象直接造成了老人独立居住的比例大幅提高。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城市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比例已经高达49.7%,其中独居户占8.3%,夫妻户占41.4%。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的快速增加更是对传统养老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