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会各界都在关注东莞的产业问题。东莞问题凸现了当前地方产业升级之紧迫、产业转型之艰难。
产业升级与转型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上世纪90年代,东莞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逐渐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之一。但随着人力、资源、环境等低成本时代的一去不返,产业对外依存度过大等问题的存在,制造业的优势逐渐消失,而以往被忽视和掩盖的深层次问题,正转化为制造业的高成本,危机倒逼着制造业转型。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艰难转型是国内诸多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之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资”与“引智”等并举,在积极引导产业转移、改善政府服务、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上探索出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从整体而言,成效却并不尽如人意。政府与市场关系不顺已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
从目前各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政府作为普遍存在几大问题。
产业研究“慢半拍”
产业招商“慢一招”
环境投资“慢一步”
产业服务“慢作为”
与之不同的是台湾电子信息转型之路。与东莞相似,20世纪80年代,台湾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优势逐渐消失,不仅工资水平高涨,而且劳动力匮乏,外加连年增加的贸易顺差导致的新台币升值压力,台湾被逼进入产业升级的历史阶段。由于抓住了美国IT业产能转移的机遇,台湾电子成功完成了从人力优势向资金、技术优势转变。20世纪90年代,台湾电子产业通过外包,将加工组装逐渐转向中国内地,而自身则沿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如研发等附加值更大的环节向上攀升。
借鉴国内和国际成功升级与转型经验,根据常年政府咨询实务经验,福睿智库认为,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中,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产业研究要超前一步。构建地方产业体系时要注重远近期的规划引导。应该注重远期10年、20年的产业规划研究,为近远期产业升级转型要预留接口。
产业准入审批要化繁为简。
产业招商要从引到营。招商也是地区产业构建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1/3-1/2的产业是现实可为地区提供现实税收和发展的项目,预留1/3的空白给未来潜力型项目,而不应该盲目追求现实的效益最大化。
产业服务要从硬到软。环境投资要领先一步。产业平台建设要创新一步。
产业营运要多样化。不仅仅是买卖土地,拼政策。在未来更可能的是帮助建厂房、建孵化基地,运用多样化的金融融资手段,如REITS等,更主动地营运地方产业,推进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