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对于当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是一个艰巨繁重、前无古人的重任。福睿智库搜集整理了上海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方面的相关举措为各地政府提供借鉴。
(一)强化市场作用
上海在改革方面更加突出强化市场的作用。比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按照凡是市场能够决定的就交给市场,凡是社会有能力承担的就放给社会,凡是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可以作为的就依靠其发挥作用,凡是政府能购买服务的就向社会购买的大方向,着力增强基层管理社会经济事务、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又如国资国企改革,上海重在增强企业活力,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和国企纵向整合。
(二)抓住关键
面对千头万绪、盘根错节的转型难题,上海把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升级和保障社会民生作为创新转型的关键抓手,以关键带动大局、盘活大局。事实证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上海的人口结构不断向高端升级,使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稳定、城市文明的重要力量;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上海的单位用地产出,降低了能耗、改善了生态,带动了就业、富民、城市功能升级和城市综合实力提升。而围绕民生保障而展开的各项工作,能够提升政府公信力、打破部门利益、在全市凝聚共识、促进人民安居乐业,从而为经济转型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
(三)以开放逼转型
以开放促改革是我们国家近三十年高速发展的宝贵经验,也仍将成为改革新阶段的可行路径。上海通过更加开放、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发展政策机制,倒逼现行政府工作理念、流程等发生转变;通过对大量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扶持、宽容,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向着创新性、创意性、总部化高端服务业升级;通过借鉴国际城市的社会管理经验,积极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运用于社会民生领域,使上海的社会管理、民生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自由贸易试验区落户上海,更将使上海通过开放,在金融与贸易发展、政府管理等领域的国际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四)抓住产业机遇
上海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抓住了不少机遇。一是大力营造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环境,在多个中心城区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组建市、区两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实施营业税差额征收,扶持先进制造业主辅分离;抓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机遇,争取更多金融创新先行先试,至2012年年末,各类金融单位数达到1124家。大力发展高端消费,上海已成为我国国际高端品牌的中国地区总部和亚太地区总部。通过这些措施,2012年上海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0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151.85亿美元,增长20.5%。全年第三产业实际到位金额126.79亿美元,增长21.6%,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83.5%。二是突破瓶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研发攻关,着力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逐步建立技术成果的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完善人才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政策,引进与培育一批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三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和引导企业借助新技术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业态、新产品。引导制造与服务融合,鼓励制造企业拓展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专业维修、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
(五)力促稳定为转型提供保障
社会和谐稳定是一切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上海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社会稳定、不发生群体性事件,在建设优质人居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通过和谐稳定的社会管理,为更多地争取国家的先行先试政策创造条件。如: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法律援助等帮扶制度;持续增加各类退休人员养老金;加大对困难家庭的收入补助;做好动迁腾地、资金筹措、质量安全、公平分配等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加强对轨道交通、建筑市场等领域集中整治,强化食品全程监管,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增强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工作的主动性、灵活性,及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