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90万,死亡人数已超3万。尽管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比较好的控制,但疫情在全球已经出现“大流行”,感染人数快速上升。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不断加大。印度、波兰、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已宣布关闭国境,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实行全国“封城”。这些措施不仅导致全球航空运输、旅游业、餐饮业等行业受到重创,受停产、断供等影响,全球制造业也面临着重大考验。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2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国内大量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停产。供应链紧张的影响从中国各地辐射到韩国、日本等近邻,进一步渗透到欧洲和美国本土。日产、现代等车企是第一批受疫情影响停产的车企。3月,欧洲的PSA、雷诺等陆续宣布关闭工厂。3月18日,美国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制造商即通用、福特和菲亚特克莱斯勒达成协议,关停部分工厂。19日,特斯拉宣布关停其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和纽约工厂。3月22~28日近一周内,我国的部分车企在本土停产后再次宣布关闭海外工厂。截止到3月底,全球26个国家的上百个汽车工厂停工停产,超过1400万名车企工人面临就业难题。研究显示,疫情对消费者需求的连锁反应可能会导致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下降16%。
上述情况表明,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深度交融,世界各国通信交通的便捷程度和产业链供应链的交融程度都前所未有,产业链供应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链中任意一环出了问题,就会引发“蝴蝶效应”,在各个国家产生连锁反应。疫情影响下,各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都比以往大幅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将给全球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对中国制造业是一个重大考验,但也将会创造新的需求,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起点。
1-2月份,受新冠疫情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制造业下降15.7%。2020年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产出指数为50,环比下降0.2%。2020年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产出指数为35.7,环比下降14.3%,其中,进出口指数,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3月份,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企业复工复产明显加快。制造业PMI为52.0%,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截至3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复工率为96.6%,较2月调查结果上升17.7个百分点。
尽管各地企业生产秩序和生产水平正在明显恢复,但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是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紊乱及变化的冲击。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对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担忧主要是产业的转移替代。国内物流中断和疾控措施引发了部分供应链中断,部分较脆弱的制造行业的产业生态很有可能会被破坏,一部分外企将关闭在华生产基地,许多中小企业将面临倒闭的风险。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以及国家一系列强有力政策的出台,国内并未出现产业链大规模转移的情况,相反,中国还积极向世界输送基础性耗材、原料和制成品。在疫情全球蔓延趋势下,因其特有的优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性正得到凸显。
国内的制造业不会形成大规模转移由许多原因造成。首先,中国制造业长期形成的优势难以被其他国家所替代。中国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体系,贡献了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35%。根据权威报告,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宗商品贸易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其中,电器机械设备、发电设备、玩具、家具、服装鞋帽、塑料制品的出口数量尤为可观。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全的制造业门类,长期以来在各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了产业聚集。围绕产业链形成的服务配套能力,以及上下游关系,是经过几十年市场跨国界寻求供给与需求、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形成的,因此产业向他国转移有很高成本。随着疫情不断发酵,全球供应链出现大规模中断,中国制造业门类全、产业链长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另外,中国具备很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已基本建成的公路、高铁网络和一系列空运、航运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工业物联网及5G网络的建设也在快速进行之中。受这次危机影响,未来制造业将更依托于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化相关的基础设施。而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第二,政府的快速举措控制了疫情,稳固了企业信心。疫情爆发以来,政府快速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为减小疫情发展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和各地快速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外贸外资协调机制,在财税、金融、保险、便利化等方面出台多项支持举措,为企业复工复产纾困。目前国际上疫情发展态势不稳定,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保证资金链的连续,尽量维持现有生产体系的正常运作。疫情发生以来,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既有制造业体系都相对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无疑给了企业一颗“定心丸”。
疫情可能会促进国内制造业优化产业链,加快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移动。2010年以前,我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环节,获取利润低,竞争力弱,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有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2000年到2017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综合依存度指数从0.4逐步增长到1.2。2010年到2017年,中国贡献了31%的全球家庭消费增长额。中国在2015年到2017年间是世界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国和来源国。过去,中国的制造业优势主要是人力成本低,工人素质高,工业用地价格便宜。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优势相对变小,但一些新的优势也逐渐形成。比如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不断提高的创新能力和产业长期聚集形成的集群优势。这些优势的变化造成一些劳动密集型生产逐步向东南亚或墨西哥等地转移,但这其实也体现了全球价值链是动态变化的。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高端材料、精密零部件等方面存在短板,对日、韩、美、意、德等国的依赖度较高。此次疫情这些国家受到很大影响,这将直接冲击我上游原材料和中下游成品的供应端。如果这些产品的供应受到较长时间的影响,可能会促进企业优化供应商,加快进口替代。因此,这次疫情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格局,促进国内制造业产业升级。
2019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增速逐步放缓,保持持续下行走势。除了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全球投资和贸易增长动力不足,导致全球需求增长疲弱,是全球制造业持续下行的内在原因。2020爆发的新冠疫情,将会继续全球制造业下行趋势。为了应对新冠疫情,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严格的人员流动限制措施。另外,由于许多企业纷纷放缓生产或关闭,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波动。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跌至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NYMEX WTI)一度跌破20美元,最低报19.92美元/桶,创下18年来新低。1-3月,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录得有史以来最差的第一季度表现,分别下跌23.2%和20%。尽管美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超过7%时就临时中断交易的“熔断”机制于在10天内触发了四次。美国外,其他各国的“救市”政策也在不断加码。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疫情的持续加重,对欧美原本就处于下滑的制造业无疑是雪上加霜。相比而言,亚洲疫情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制造业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处于增速下行、艰难转型的关键时期,疫情将导致消费承压、投资不振、财政收入雪上加霜。内外因素作用下,国内制造业竞争加剧,大量的中小制造企业将会面临倒闭,部分较脆弱的制造行业的产业生态很有可能会被破坏。
(2)更加重视供应链优化
自疫情爆发以来,“供应链”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一条具有弹性的供应链或将成为对抗突发危机的关键。从国家层面来讲,在进行全球化战略布局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国内制造产业链的完整性。因此,我国在积极融入国际产业供应链的同时,也要大力培育以国内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小循环,不断优化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从企业来讲,疫情之下,只有优化供应商布局,采取更加柔性的生产经营模式,快速响应原材料供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才能生存下去。
(3)加快关键原材料及核心技术的突破
当前,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国,如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等都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国外企业停工、物流停运、出口减少导致部分材料价格上涨或供应不足,直接冲击我国在机电、化工、光学仪器、运输设备和橡胶塑料等产业上游原材料和中下游成品的供应端。比如说前段时间日韩的疫情造成了我国泛半导体产业、汽车制造产业的涨价和断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机会。涨价会从侧面提升国内细分产业上企业的盈利,而断供会为潜在竞争者介入市场提供时机。在疫情冲击下,制造业企业会更加意识到我国在高端材料、核心技术等领域的不足,加强自主供应链配套。
(4)加快数字化转型
本次疫情中大范围的停工停产,反映了现阶段的制造业对人力的依赖程度较高,也让更多的制造企业认识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的重要性。我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相比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据分析,条件相似的两个厂子,我国的一线工人比国外对标企业要少,而总人数却要多,因为我们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太多。因此在企业实现人工替代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也要提高企业各项业务活动(如研发服务、采购销售等)的智能化水平。现在,我国工业物联网以及5G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这都为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基础。在这次疫情的催化下,企业会更加主动地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实现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突破。
(5)医药、智能化相关行业加速发展
疫情爆发以来,口罩、防护服、消毒用品、医疗器械等防疫物资需求量一度呈爆发式增长,医药企业积极扩大产能来满足市场需求。但受到停工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问题,国内外防疫物资都存在较大缺口。疫情的扩散会带来大量订单,促进医药企业业绩增长。因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及出口需求有助于倒逼医药企业优化供应链,提升产品质量。另外,疫情拉动了消费者对线上教育、娱乐、零售等的需求,因此会提升电子产品装配、半导体、锌片、液晶面板及5G相关领域制造业发展,推动关键原材料实现进口替代。疫情对经济及产业的影响也会刺激新基建如5G、新能源、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因此一定程度上会拉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机器人、锂电池等行业。与此同时,一些传统制造业会面临更新及淘汰。
(6)出口外向型企业将寻求转型
疫情之初,全球产业链共振的蝴蝶效应在出口外向型企业表现明显,企业面临接单难、履约难、国际物流不畅等难题。国内疫情逐渐平稳,加紧“回血”的企业在海外疫情的持续蔓延与发酵情形下又遭遇了第二次冲击,导致贸易量大幅度下降。以印刷产业为例,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及国内的书展大规模取消或延期,导致海外消费停滞、业务拓展减少、贸易量大幅度下降。再比如说汽车产业,据国家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国汽车出口量为15.2万辆,同比微增0.5%;出口额20.24亿美元,同比下降1.3%。今年1-2月,汽车出口相对于2019年全年增速减少了5.7个百分点,出口额增幅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东南亚、中东和南美地区受到疫情影响,销售量和生产量都有所下降。再加上高端品牌汽车售价普遍大幅度下调,造成国内自主品牌的竞争压力增大。疫情后,出口外向型企业将普遍面临类似的严峻挑战。这要求企业快速分析行业变化,把握市场需求,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全球性疫情短时间难以改变,国际市场愈来愈受到波及,而国内市场活力逐步被激活,企业需要考虑扩大国内销售。另外,企业也需要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拓展新的销售渠道。疫情之下,只有最优秀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越做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