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福睿智库联合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中心城区新增长动力及2013年上海经济形势》召开专家研讨会。会上,福睿智库高级研究员骆玉葭就上海中心城区新增长动力的研究成果做了主题报告。该课题系福睿智库与市发改委针对当前形势联合开展的重点课题,福睿智库周罡、卢海军、吴梓鑫等研究员也参与了会议讨论。
来自市发改委、统计局、科技局、政府性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各抒己见,前瞻考虑上海中心城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会议还对自贸区、临港开发、上海经济形势等重点话题进行了研讨。
附相关观点:
福睿智库《上海中心城区新增长点和创新动力研究》观点摘要
一、上海中心城区亟需进行产业更新
上海各中心城区普遍面临保增长的较大压力,反映在地区生产总值、税收收入等经济指标方面,普遍出现了增速回落的情况,并且低于郊区的增速。分产业来看:
一是工业在中心城区的传统支柱地位正迅速下降。从中长期看,未来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比重将有望达到90%,工业将主要分布于外环。
二是传统商贸优势面临挑战。电子商务对百货等商贸零售业带来巨大冲击。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的数据,2012年,上海55家百货中,有53%的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其中23%的企业销售额降幅达到两位数。淮海路商圈、人民广场-南京东路商圈、徐家汇商圈等由于建设较早,业态功能相对老化,目前正纷纷调整业态。同时郊区商圈对中心城区商圈的分流加快。区级商圈零售额同比增速远高于市级商圈,而郊区商圈增速又远高于中心城区商圈。
房地产正逐步退出上海各区的支柱产业。上海房地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7.7%下降到2011年5.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14.9%下降到9.2%。曾经的房地产大区长宁区区级财政对房地产依赖从40%以上降至近年20%以下。随着城建高峰结束,各区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将进一步弱化。
现代服务业正成为中心城区第一增长动力,但近年开始出现发展放缓。据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年增速要在20%以上”。但许多中心城区都没达到。
二、上海中心城区未来的转型升级方向
从“服务业集聚区”到“升级版CBD”。中心城区优越的建筑、历史、文化、宗教、旅游等资源将在新时期的服务业集聚区和CBD建设中扮演重要功能。全方位打造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区功能和城区环境,增强中心城区对符合“四个中心”本质要求的总部机构和高端服务业的吸引力。
从“科教文化资源强区”到“创新产业高地”。借助已有科技、文化产业基础,加快培育集聚爆发性增长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科教文化资源优势向综合经济优势转化,在若干领域形成领先于全市甚至全国的创新产业高地。
从“传统购物目的地”到“都市生活高地与国际旅游目的地”。把围绕都市生活、消费与休闲的新兴业态作为重振传统商圈的新内容,以城市综合体理念改造现有商业设施和商圈,形成与上海“四个中心”地位相适应的现代都市生活高地、体验高地和旅游目的地,使文化、消费及旅游产业成为总部经济集群发展的坚实支撑。
专家讨论纪要
一、今年上海经济形势
今年上半年全国30个省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本来预测的是西部的省市有所进步,东部的省市有所退步,但看根据今年的形势反而是西部下降、东部上升,这说明东部城市的结构转型是被肯定的。
“十二五”中期评估情况。在近期的上海各区“十二五”中评中发现,指标普遍没有完成。对于这个情况,最后的处理结论是:现在是新一届政府,但是不需要修正指标,任务要抓紧完成。
上海2013年经济形势预估。今年上海总体情况“稳中有进、稳中有优、稳中有退”。根据7月份的数据,全年应该会比年初情况要好。工业好于预期,增幅往上,只是幅度不大,算是稳中略升。工业对GDP的贡献会比去年略大,三产贡献会略小。三产比重上半年61.5%,全年应该达到62%,“十二五”末65%的目标才能完成。今年工业发展较好,三产的比重会略下来。但如果工业不好,又会影响总量增长7.5%的底线。这也是一个矛盾。投资仍然贡献较大,还是靠房地产,有20%多的增速;内需有一些作用,外贸仍然不行。商品房的销售保持平稳、正常。
郊区领先中心区发展。去年以来,郊区的发展明显领先中心城区。郊区的服务业发展也领先于中心城区的发展。到“十三五”时,郊区肯定会成为上海的新经济增长点。上海上几届政府对区域的定位“中心城区要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发展实力”到今天仍有科学性。未来上海的发展取决于三方面: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郊区城镇化。中心城区未来就是体现上海的繁荣、文化、魅力,“装点门面的”。要跳出数字看数字,未来可能不再追求GDP、税收,因为核算区县的GDP可能意义不太大了。
二、科技发展问题
关于千人计划。如今千人计划已经变成了政绩工程。花了大钱,各地顺利完成了挖人的目标,但效果如何?很多挖到的都是大学里面的教授,着重于理论研究,缺乏创业型的人才。挖到的人才是否精准,有待商榷。
打造创新生态。如果说硅谷是一个热带雨林,那我们目前打造的科技园区是“人工盆景”,因为我们的科技园区没有内生机制,没有形成生态。在创新资源的布局上,目前著名大学、中科院等在全国到处搞园区,究竟有没有效果?
科技金融。上海风险投资注册的少,多是私募,少有风投,尤其是真正的风投。让商业银行做科技金融可能是错配。江苏高新投、深圳高科投都做得很好。上海没有做好。上海的政府性投资平台,承担的任务、要求太多,既要求保值增值,又要承担其他一些政府性投资任务。所以发展很艰难。
扶持政策。政府资金应该是做功能性公共平台,而不是对具体企业创新的扶持,最担心的就是把环境破坏了,这样外国企业就不来了。政府还应该做市场机会。政府应该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首购场所,在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采购。如:轨道交通装备、环保、绿化等等。应该借助城市建设的大投资机遇,把相关产业扶持起来。目前政策偏向于供给型,向企业提供钱,但缺少为企业创造需求的政策。
三、自贸区问题
关于自贸区,上海市的态度是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具体方案还待商务部批准。原则通过的是总的,具体细节自贸区应该怎么做、如何选突破口,还在研究中。上海的方案要得到各部委批准,经历千辛万苦。涉及法律、投资、贸易、金融、管理体制许多方面。最大的难点是好多部门没方向,没有政策储备。时间紧,研究任务非常重。目前很多理解的自贸区就是在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把海关撤走,就是自贸区。自贸区没有海关,货物没有时间限制,人员、货物、外汇可自由进出。
自贸区和浦东开发开放的概念不一样,它是一个国家的长远战略,不是政策创新,而是制度创新。
四、重点板块问题
滨江问题。滨江这块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总部经济应该差异化发展,在不同区的交界,如何做出每一个区的特色。目前是各个区在分别研究如何打造滨江文化这个问题。建议全市层面应该有个统筹,人为分割滨江带是不行的。
张江问题。张江,一区18园,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但18园如何机制体制突破,是可以做一些文章的,着重探讨中心区和周边区有什么差别。
临港问题。目前,浦东四大开发公司“挥师南下、决战临港”。分析下来,目前最难的是陆家嘴和张江集团。陆家嘴集团做前滩的任务还很重,又另外开辟临港战场。张江一直在搞创新,到临港如何发挥特色和优势?政府决心很大,但企业仍然不愿意去临港。目前还是政府计划性推动,未来如何结合市场的特点、力量来做好临港开发是一个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