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苏南模式”沉浮记(上):昨天,今天,明天》策略篇,文中“苏南模式”,是指在苏锡常三大苏南代表城市中以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方式和外部资源高度依赖型发展方式的这两部分经济,而非现阶段整个苏南片区的所有经济。】
“苏南模式”政府超强干预的先工业化、后市场化发展道路为区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性矛盾埋下伏笔,滋生出乡镇企业分散化布局和村镇建设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最终产生功能空间混杂、产业升级乏力、用地粗放低效、人才吸引力不足等掣肘苏南经济发展的瓶颈。至此,“苏南模式”的发展机会在哪里?发展出路又在哪里?
图 1 “苏南模式”问题瓶颈
01 发展机会:拥有什么+发展什么
World Bank于2008年发布第一份且最新一份《中国营商环境报告》,虽然数据较早,却是截止日前最能全面反映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的权威资料。即便进入经济新常态,仍可据此判断:相较于近年热议的东北“营商环境”,苏南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方面颇为用功。
数据来源:World Bank《中国营商环境报告》
图 2 中国各省市营商环境
“苏南模式”曾经的持续性高速发展为区域集聚了大批优质项目,重大项目引领形成了产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集群的分布格局。截至2017年底,苏州跻身继北上深杭之后全国第五个境内上市公司破百的城市。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东部沿海区域经济碰撞由点迅速扩大到面,就苏南来看,区域协同发展程度的加深将导致合作空间格局由城市向城镇、甚至向乡村发展,势必产生新兴增长极,城乡一体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图 3 长三角地区空间格局
2013年,中国首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顺利获批;次年,中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创建。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肩负率先实现现代化国家使命的苏南努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融合”,顶层政策倾向优势显著。
图 4 苏南城乡空间结构
02 破局之路:外向带动+内生增长
1992 年, 费孝通先生再次实地调研苏南地区,认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应是避免强制不同条件的农村仿效一个样板,提出“因地制宜,不同模式”的主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4-2017年,苏南外资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GDP)总体呈现下降态势,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外贸出口额/GDP)却呈现上升态势,表明苏南全球市场趋于扩大、资本构成对外依存度降低、自我造血能力上升,由此折射出可供苏南其他落后地区借鉴的两大风格迥异的发展路子。
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发展策略都具有时间性和对象性,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瑕、绝对正确的对策。笔者文中所指策略是指未来苏南可进行盘活的大概率正确方向。因为完全的外向和内生都有弊端,所以这里提的苏南出路是基于各地块自身实际的两者结合。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模仿前苏联老大哥,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路子是有问题的,但中国并没有对此一刀切,祖国母亲结合自身特色,走出一条“前苏联模式+自身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现阶段显然是个好出路。
(1)“苏州工业园区”的外向带动型发展模式
于1994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联合开发,是中新两国政府间合作旗舰项目、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国际合作示范区,《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明确了苏州工业园区在“双城双片区”格局中的“苏州新城”地位。
图 5 苏州工业园区区位交通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形成了“2+3”特色产业体系(“2”: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两大主导产业;“3”: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三大特色新兴产业),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方面高度依赖国外,其快速发展得益于两点:一是政府有效决策+园区亲商政策,二是中新国际化政府管理模式。
表 1 1994-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
数据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政府有效决策+园区亲商政策”从三方面着手:资金方面,由园区政府建立创投公司投资初创企业,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民营投资公司入驻,并给予初创企业地租和税收减免优惠;技术方面,重金投入科技服务平台、开放实验室,以及软件、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研发;人才方面,实施“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以“全球引智”模式成功引进人大、西交利物浦、港大、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国内外名校。
中新国际化政府管理模式主要从两方面切入:一是“政企分开”,坚持行政管理主体和基础设施开发主体分离,园区管委会负责经济和社会综合管理。企业法人为中新双方合资公司担任,同时负责园区运营管理事宜;二是“规划先行”,园区建设严格遵守园区整体发展规划进行,并将政府批准的规划文件公开化,由市场对园区建设进行监督。
(2)“华西村”的内生增长型发展模式
“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重点发展农业、制造业、钢铁等传统产业,以及旅游、远洋航运、海洋工程、港口服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是批判性吸收集体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苏南模式”内生增长发展路径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集体经济”特性明显的公私合作模式。1)村庄企业的“股份化”集体所有性质。以“股份”表现和反映集体所有制性质,企业归在村庄内的集体共有,并对具有突出贡献或更多付出的人予以奖励;2)“党政企”一体化的集体组织领导。“村”、“企”两套班子统一接受“华西党委”领导,实际管理模式为“对外三套班子、对内一套人马”的集中管理模式。
“共同富裕”分配制度下的终极发展目标。个人分配与集体积累相结合,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为个人财产分配原则,以“少分配、多积累、多记账入股”为集体财产积累方式。此外,村民享有别墅、汽车、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集体“福利”,物质满足度远胜于中国农村普遍状况乃至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
个人权威和家族集权的家长式管理模式。1)作为华西村的精神领袖和行动领袖,吴仁宝先生突出的外部资源整合能力与内部人际协调能力,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不可替代性”;2)吴仁宝家族成员在华西村各部门企业与党政机构核心处于绝对掌控地位,在华西村目前及未来的企业生产经营与村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03 未来展望
“人才链、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赋能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基于“四链共振融合”构建融入城区、乡镇等各级产业主体的区域创新发展路径,包括产业网络构建和区域空间供给两个方面,强化产业节点与区域跨园、跨行政边界、跨企业的四链融合协作能力。
图 6 “四链共振”创新经济发展体系架构
差异化培育城镇村融入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网络。城镇片区应基于自身主导产业,深挖专有要素资源,走特色化城镇发展道路;乡村片区应依据各自自然、人文等战略空间要素分类指导和建设特色田园乡村,走出一条具有前瞻性和融入区域经济的苏南乡村发展新路子。
“外向型工业经济”融合“内生型生态经济”创造产业互动新增长点。与长三角区域经济水平和密集连绵的城乡空间格局相对应,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的独特价值,实现以上海为中心的点轴发展和梯度推进的外向型经济和以太湖地区为“创新动力核”和“文化共同体”的内生型经济两手一起抓。
图 7 长三角地区发展趋势的变化
以土地改革、人口流动和资本集聚,加速城乡要素互利共享、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实现苏南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土地方面,争取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程,推进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人才方面,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特别是上海人才的招引、互换和交流,同时重视本土人才培育和留用;资金方面,引导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确保城乡资金流动与城乡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
现阶段的苏南模式仍有众多值得借鉴的亮点,比如苏州工业园、比如华西村,争议不断的两种的发展路子仍可对苏南其他地块创新发展提供引领示范价值。“苏南模式”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力形势、挖掘自身”,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