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空间增量扩张的局面面临减速与转型,城市更新成为我国城市的发展重心之一。逐渐被城市包围的或进入城市化阶段的原有产业园区、乡镇工业区成为城市更新的主体。 在此背景之下,福睿智库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工业地块的更新进行了政策研究与案例分析,以期为更多地区进行产业更新、探索政策突破和创新提供参考。
背景
后备土地稀缺,存量用地更新成为主流。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后备土地稀缺的情况。以深圳、上海为例,2015年,两市建设用地面积分别达到940平方公里、3071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均超过45%,后备土地严重稀缺。同时,全国各主要城市在规划中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北京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状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在此背景之下,存量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
城市功能变化、规划调整导致工业用地改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原属郊区的工业区逐渐被划归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的变化导致原有产业不再适应新的定位,从而导致用地性质从一般工业用地转变为新型产业用地、商业用地或者居住用地。同时,伴随着几个特大城市要求减少工业用地的政策的实施,工业地块的转性也将得到重视。
推动高质量发展,低效工业用地需要得到改善。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单位建设用地GDP开始得到关注。但是,城郊发展不均衡、用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存在。对于低效用地,需要建立和完善低效工业用地认定标准,进行全面调查和分类评价,从而推进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利用。
经历多次尝试,工业用地更新脉络逐渐清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经历过2010年前后相对粗糙的工业用地改性,自13年起,随着上海《关于增设研发总部类用地相关工作的试点意见》、深圳《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主要政策的发布落实,城市更新的共通趋势更加明显。
工业用地性质变更
可行性案例
上海工业用地性质变更以工业用地(M)向科研设计用地(C65)为主。自从2011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提出增加工业研发用地(M4)和科研设计用地(C65),并于2013年统一了M4与C65,规定了C65的使用范围之后,上海市工业用地转性科研设计用地成为土地改性的主流。以御桥软件园为例:
御桥软件园位于浦东新区北蔡镇,区域现状用地总面积为43.2公顷。该区域系2003年成片出让土地,土地用途为工业用途,使用权人为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
该项目被列入上海市2015年盘活存量工业用地计划,通过区域整体转型实施存量盘活。项目功能定位更改为3D打印材料与技术、互联网+、科技金融产业、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以及特色商业、小型百货、专业卖场及餐饮、娱乐等地区中心商业。同时,对此老工业区地块0Z00-0902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容积率不同程度上浮。其中六块商办用地调整为总部研发用地(C65),容积率上调0.1~1.0至2.7~2.8,商务服务业、商务办公混合用地容积率调整为3.5。
地块采用整体转型、分期开发的开发方式,公益性设施先行实施。经营性用地按存量补地价方式,经市场评估和集体决策补缴土地价款,公益性用地按划拨方式落实。园区平台持有的研发总部通用类物业中不超过50%的部分,在明确土地利用绩效和退出机制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可以转让给高新技术企业,“四新”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等,商业、商务办公、文化类用房,须在出让年期内长期持有50%以上的物业产权。此外,在节能环保、交通设计和停车场、装配式建筑、卫生防疫、产业要求等方面,都必须遵循相应的设计标准和条例。
深圳工业用地性质变更以工业用地(M)向创新型产业用地(M0)转性为主。2013年,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为主文件的“1+6”文件问世,标志着深圳市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新起点。深圳市“工改工”的更新模式逐渐完善。以云里智能园为例:
深圳云里智能园,位于深圳市12大重点区域之一,坂李创新产业大道的核心地带,地处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坂雪岗大道与发达路的交汇处。园区前身为深圳坂田物资工业园,曾是深圳工业园区发展的典型代表,占地约75300平方米,包括1-8号共计8栋厂房、宿舍3栋,建筑面积共86000平米。为保留原有工业文化,地块改造维持原有格局脉络不变,对旧有建筑进行功能置换,更新旧有建筑外立面、室内空间以及外部景观环境,全面提升其使用价值。
2017年5月20日,云里智能园开园,现在的云里智能园,总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已有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规划容积率只有1.2。园区定位为中国智能科技·创意产业聚集地,“一站式”全财富链智能园区,园区设施涵纳了智能硬件与智能装备的全生态产业链、全方位生活配套和一站式园区服务,规划有自由组合研发空间、庭院式研发空间、众创空间、主力智能区、加速区和孵化成长区。同时,园区配套人才公寓和2万平商业中心、超市、图书馆、体育中心、电影院,通过产业、商住为一体的模式进行开发。
工业用地土地性质变更
工作难点及解决方案
就政府而言,工业地块的性质变更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同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使工业产出得到提高,即提高亩均产出。而就开发商而言,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才是其关注的目标。政府与开发商在诉求上的矛盾,就造成了工业用地土地性质变更工作的难点。
从政府角度难点在于,一方面要杜绝工业用地房地产化,避免工业用地类住宅化和纯商业化。对开发商而言,将地块打造成为住宅地产或商业地产,是回报周期最短的投资模式,也是大部分开发商所熟悉的操作模式。但是,工业地块的随意房地产化,会对城市的规划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需要规避开发商所招引的产业业态与自身地区规划不匹配的问题。产业业态的不同,会阻碍地区的产业集聚,同时,不同产业所需的配套设施、平台有着较大差异,随意的业态导入会对公共服务设施、平台造成较大的浪费。
开发商的难点则在于一方面需要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工业地产的开发代表着相对于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更高的前期投入与更长的回报周期,找到与开发地块更加匹配的盈利模式能够有效地减少投资回报周期。另一方面,开发商设计的产业业态以及开发模式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同。工业地块的性质变更需要经过多级政府、多部门的审批,只有当上级政府对项目认可度较高时,流程才会较快进行。一个与所在地相匹配的项目规划、产业规划可以有效地获得政府部门的认同。
福睿智库作为一家长期专注于区域战略、园区新城、产业规划等领域的高端智力服务机构,全面参与了上海、浙江、江苏、重庆、四川、山东等多个省市的“十三五”前期研究,为其将来的城市建设及产业发展制定主基调。多年来积累了1500+实操案例经验,创造了一系列独创的研究工具,在工业用地存量更新、土地性质变更等方面有着有效的应用。
近期,福睿智库正与政府、地产开发商一起对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存量工业用地进行调研与转型方案策划,共同探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解决方案。
(本文为福睿智库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