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共享经济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强调资源集约利用和信用约束,倡导协同生产和按需使用的理念;强调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弹性匹配,实现动态及时、精准高效的供需对接。
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在创新驱动和“双创”等国家战略的驱动下,科技研发领域的共享经济已成为下一个风口。而上海无论政策资金扶持、平台搭建、跨区域资源对接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恰逢2018年上海科技节召开之际,为响应“万众创新——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活动主题,本期福睿研究将以共享科研为主题对上海市展开研究,总结探讨其经验与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底层技术不断成熟
近年来,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国科研实验室得到普及。实验室的业务流程和仪器资源等以合理方式进行量化管理,配合分析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分析,极大提高了科研实验效率并降低成本,并为搭建虚拟化在线实验室,闲置科研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不断解构传统的科研组织形式向“众研、众智、众包”转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使结构化的实验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相结合,为科研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精准的共享服务。
二、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地方立法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的城市,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共享科研政策保障体系,有效地整合了上海的科技资源,促进了上海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下是国家、上海地市级政策解读。
资料来源:福睿智库整理
三、“线上”+“线下” 共享科研平台加速落地
线上平台建设方面,市场覆盖面不断拓展。在上位政策引导与支持下,上海市打造了上海市研发服务公共平台,并建设了检验检测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平台、技术培训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为核心的五大线上共享科研平台业务。同时联合上游服务机构、科技园区、研究院所、各大高校举办各类科技资源开放活动并促成上下游企业对接,帮助上游机构打开市场,为企业用户寻找所需的服务资源。
线下平台建设方面,以张江科学城为载体,大科学装置和共享实验室加速落地。通过课题申请的科研工作者均可使用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活动。2017年底,全球最大的ClassA级别的共享生物实验室大得创同实验室落地张江药谷。该实验室将成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孕育地和加速器,打造生物医药共享研发的生态系统,降低创新企业成本。
市场化运行机制方面,科技创新券政策运行良好并向江苏、浙江辐射推广。为激发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创新管理能级,鼓励企业购买共享科研服务,上海市科委于2015年推出了科技创新券政策。科技型企业按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可获得10万-30万不等的创新券补贴。至2017年底,上海科技创新券使用平台已拥有企业用户8000多家、加盟实验室1400多家、共享大型科研仪器12000多台,可预约检验检测项目22万项,在线交易量突破3亿元。同时与南通、嘉兴等市签立协议,实现跨省市科技资源共享合作机制。
四、共享科研热潮下的冷思考
冷思考一:当前上海的科研资源共享尚停留在科研设备等硬件设施共享试验阶段,科研人才与技术等“软件设施”共享交流尚不充分。相关领域专家认为科研领域的共享经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实验室大数据架构、基于独特核心算法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服务。 目前上海科研领域的共享经济仍处于第一阶段,即以科研仪器的共享为主。由于实验室保密规定及高校及科研机构体制因素,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协同协作和数据共享交流需要加强。而这也是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软硬件”实力的重点突破方向。
冷思考二:共享科研服务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内,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度亟待加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功能定位,提高上海科研服务辐射度,彰显上海先进制造美誉度的重要抓手。然而上海共享科研服务及科技创新券仅与嘉兴、南通等个别地市点对点互通互用。长三角科研资源需要以点带面,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整合共享,需要更广范围的共享科研平台以实现上海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冷思考三: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及利益共享机制有待明确。科研机构与科创企业目标导向存在差异,当前借助科研力量来实现产业转化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一方面科研机构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导向,注重原始科学创新和试验突破而非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当前张江大科学装置主要通过科研机构使用,企业用户极少。以上海光源为例,其公用线站70-80%的机时提供给国内外用户免费使用,但由于采用的是课题申请制,绝大部分被用于服务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另一方面科创型企业及创业团队更注重产业技术落地转化以及产品的检验检测。截至2018年5月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共享科研资源包括1054项技术服务以及12000台大型仪器,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在技术检验检测、工艺试验等科研应用领域,科技研发类共享资源较少。
五、共享科研未来发展建议
建议一:进一步完善科研基础设施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的激励、评价和考核机制。我国以课题制为导向的科研机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基础设施采购与仪器管理、开放使用存在脱节。进一步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和体制,集中科研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并建立为公众创新者服务的创客空间和平台,才能提高创业团队和科创型企业的创新水平和能力。
建议二:搭建更高层次的创新科研共享平台,满足企业用户产业创新需求。上海共享科研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仍需要搭建更高层次的科研共享平台,从科研设备共享向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推进。以共享科研平台为抓手推动跨领域、跨区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和协同创新,促进技术产业化转化,打响“上海制造”城市品牌。
(本文为福睿智库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