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决策之后,2017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2020年、2035年、2050年分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和任务时序。围绕这一目标任务,2018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构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框架。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这些短板主要存在于地区和城乡发展水平差异之间,而农村则是集中体现。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确保到2020年前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最后冲刺。
2
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三农”工作目标要求不断提高,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到十九大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方面的内涵进一步提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首要就是“产业兴旺”。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产业为核心、改革为保障,努力探索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
巩固农业基础
一是要走质量兴农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二是要以最有效、最生态、最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方式,构建农村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三是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传统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序转变和有机衔接。
拓展工业业态
在农业基础之上,围绕农、林、牧、渔各类产品发展产品深加工、冷藏保鲜、仓储物流等二产行业,既能延长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也能极大的促进农民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同时,以轻工业为主的乡村工业,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将控制一定程度之内,有利于“生态宜居”主题的建设。
促进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通过兴旺产业来振兴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充分保护利用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推进富有地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另一方面依托各类平台和载体,打造“x园x业”总体布局,加快特色旅游乡镇建设,聚焦田园观光、康养等产业形态,发展农业旅游,加快农业“接二连三”。
3
机制体制创新是《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农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根本保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贫血”。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要紧扣资本、土地、人口等关关键要素,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不断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三变改革”的探索及其难点
《意见》中指出“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这一提法,是来自于贵州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实践的理论升华。“三变改革”正是围绕着钱、地、人三大要素,在全国各地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瞩目成绩。
案例: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米箩乡俄戛村营上组 2012年,贵州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流转土地种猕猴桃,探索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模式。公司将基地集中分片划包给懂技术、有劳动能力的入股农户进行管理,每亩地块给予承包村民30%股权。除了技术入股,最普遍的便是土地入股。村民将土地入股到企业种植猕猴桃,除每年固定的每亩600元的红利,还能从猕猴桃达产利润中获得分红。2016年,该公司猕猴桃已大面积投产,产品畅销省外市场。上千农户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全国多地通过“三变”改革探索,极大地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成绩与挑战并行,在这项改革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其中,资源变资产过程中确权核算、资金变股金过程中资金配套、农民变股东过程中股份认定等问题尤为突出,此外,农村“三变”项目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农民风险承受能力偏低、合适的项目和经营主体相对不足、搬迁村民的住房安置与就业压力等系列因素均对“三变改革”切实形成了实施难度。
“三变改革”提升路径思考
(1)创新经营主体
围绕农产品加工、农村商贸流通等新产业,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延伸“三变”改革价值链。探索“村社合一”管理模式,由农村主要领导参与合作社管理团队。鼓励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合作,推进资源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形成合作社、企业、村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发展格局。
(2)提升金融服务
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通过运用拍卖、股权转让、租赁、抵押、授权经营等方式,将道路、桥梁、停车场、高杆广告等公共设施经营权、冠名权进行拍卖、转让、入股,加快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供需契合度,量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的特色产品。完善担保贷款体系,创新低收入困难群众“特惠贷”等金融产品,为实施乡村“三变”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加快建立符合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特点的工作机制。创新多种融资模式,如利用村集体经济打造PPP投资平台、引入外部资金激活村庄集体经济、利用外部资金投资特殊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等。
(3)保障资金安全
严管监测,切实保障农村资金安全。县农业部门、财政部门家加强垂直审核监督,对项目风险及时防控整治,预留风险补偿资金,保障项目平稳推进和村集体资金安全。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合法合规使用相应资金,提高资金只用透明度。同时,在合规前提下简化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和资金使用率。
(4)改进招商模式
形成统一招商信息平台,聚焦精准招商,加速产业集聚。由县市一级成立招商平台,集中资源,以乡镇产业导向和产业承载力为主要依据,实施项目资源统筹调配。以“一产一地”、“一地一策”等为原则,实行区域精准招商政策,探索跨区域招商方案,加快推进“三变改革”产业载体落地。
(5)强化人才支撑
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县域建立专业人才统筹制度,保障农村人才服务。加强高校院所与“三农”联动,推动科技主力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重点吸引乡贤和大学生队伍回乡建设。
(本文为福睿智库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